阅读历史 |

第41章 农业大学之旅五(1 / 2)

加入书签

如果说这天底下的农人,有谁在看了这期之后丝毫没有兴奋,有的只是麻木。

那就是生活在盐碱地上的农人。

高产水稻,和他们有什么关系呢,他们这里连水都没有,有的只是漫山遍野的白土。之前看到白土被陈设在社稷坛的时候,他们的心里就是说不出的滋味。

这白土,谁种谁知道。

就算是后世那些啥高产杂交水稻,种在他们这里,都能一千斤给你变成一百斤。

更何况他们现在还没有这样的稻种,他们的收成……

算了,不说也罢!

盐碱地上的农人,沉默、隐忍、麻木。

直到他们听到了这句“耐盐碱的水稻”!

居然还能有可以种在盐碱地上的水稻?

他们被疲惫填充的眼眸之中第一次出现一点光亮。

仙画中出现了大片的荒芜的田野,上面别说庄稼,就连野草都是长得稀稀拉拉的。

暴雨落下,又立刻转睛,土地的表面开始凝结出一层白色的粉末结晶,有点像是不那么纯粹干净的盐花。

一阵风吹过,将这些白色的沙士卷起到半空。

【画面中的土地就是盐碱地。它被称为“土地的绝症”,因为盐碱地根本就种不了什么庄稼,即使种了收成也会不好。可能很多人一听到这个词就觉得盐碱地应该只会集中在沿海盐分高的地区,其实不是的。我国的盐碱地分布范围非常广,而且很大一部分在内陆地区。从黄河中上游的青海、甘肃、宁夏一直到皖北苏北、华南华南沿海地区,遍布十七个省份!占地面积高达15亿亩。当然了,这里面有荒地也有耕地,耕地占据了整体耕地面积的6%,但包括有耕种潜力的荒地的话就占到了10%!整整1.5亿亩!】①

西北的荒漠,一望无际,但也荒凉至极。

这里的土壤是铁灰色泛着白,有的板结在一起形成了土坷垃。

这里看不到庄稼也看不到人烟,甚至连草都看不到几根,只有偶尔路过的几只黄羊还在努力的寻觅着可以入口的野草,但最终他们也只能失望的奔向远方。

镜头一转,出现了种植着小麦和玉米的田野。

但看上去稀稀拉拉的,远不像别处那样的茂盛。

裹着

毛巾的老衣俯下身去用手抓了一把土地碾了碾,发现里面混杂着的白色小颗粒越来越多:“这里的田,盐碱化是越来越严重咯。”

他蹲在田埂上,吧吧的抽着烟斗,无奈的叹了口气。

今年的收成估计是又指望不上了。

盐碱地的农人握紧了拳头。

就是这样!

原本他们的田地也是好好的耕地,虽然不说有多么的肥沃,但也算是正常。

只是不知道为什么,忽然有一天,耕地就变得越来越白。

土地开始结出白霜,然后一亩地的收成从一百多斤变成几十斤,甚至种什么死什么。

有人看到这一幕,想到了自己,眼中已经泛起了泪花。

难道这并不是老天的惩罚,这样的状况居然是可以被人力所改变的吗?

【是不是觉得这个占比数字其实也不高?但是对于生活在那块土地上的人来说,就是百分百。而且咱们国家的农业学家们尤其是老一辈,见过饿肚子的农民,根本看不得一亩地被浪费!更何况这可是整整1.5亿亩!】

【我国针对盐碱地的改善分了两个部分,一个是治理土地,一个就是改良育种。治理土地主要是投放化学改良剂、然后兴建水利措施,引入淡水灌溉,洗刷掉土地里的盐分,同时降低用阳边地下水的水位,因为它的核心问题就是地下水中所含的盐碱成分太高了,所以最好是不要地下水接触到地表的土壤。秦汉时期,他们已经会比较系统的引黄河水浸灌的方法来改善那边的盐碱地,也有一定的效果。】②

一块刻着“郑国渠”三个红色大字的巨石出现在天幕上。

还有一座高高立着的拿着铲子的民夫雕像。

然后是碧绿色的从悬崖峭壁之间穿过的宽广河渠,雄伟壮观,也可见当时开凿的惊险与艰难。

镜头一转,一块黑色的石碑出现了,上面镌刻着金色的楷体#34;龙首渠井渠遗址#34;。③

在它之后,缓缓的水渠流入山腹之中。

这是历史上的第一条地下渠,穿过商颏山的山腹足足有五公里。这也是世界水利史上一个伟大的创造。

咸阳言中的士卿们,甚至是大秦天下的百姓们,认出了那几个字的,几乎都异口同声的喊了出来:

是郑国渠!”

“是咱们大秦的郑国渠啊!”

看到自己时代的东西居然还能在后世留存下来,不知道为什么,心里的骄傲感止也止不住。

赢政心情激荡,这是继长城之后,他在仙画上看到的第二样大秦的东西。

他攥紧的拳头,因为过于用力,关节都有些发白。

赢政在巡视天下的时候曾经见过郑国渠,但今天也是第一次从这样整体的高处看到郑国渠,如同一条碧绿色的巨龙在险壁之中穿过。

这是他登基之后发布的第一个大工程,于他有重要的意义!

郑国渠,并不是由郑国建造的,而是他的主事者名为#34;郑国#34;。

郑国并不是秦国人,而是韩国人。他从韩国来劝说大秦在渭河以北的泾河和落水之间修建一条水渠,这样可以更好的灌溉大秦的农田,为大秦统一天下提供源源不断的粮食。

但他本意其实是想用这个来拖垮秦国,最不济拖延秦国攻打韩国的时机。

赢政自然清楚。

但是他却对郑国提出来的这个建议非常心动。因为关中一带的确需要更多的水源灌溉,农人们的耕田才能收上更多的粮食。

所以他应允了郑国的要求,并且派他主事。

那时候,他刚登基,十几岁的年纪,胸膛里的鲜血都是热的。

除了自己一统天下的雄才伟略,或许还有一些些想法是留给全天下的农人,真心希望他们能够在自己的统治下,日子过得更好一点,粮食多收那么一点。

赢政回忆起往事,竟然有些怔忡。

而在民间。

有农人嚎啕大哭:“这就是我当年去修的郑国渠啊!”

小孙子好奇的问:“大父,这就是你之前对我说的开出来的水渠?好漂亮。大父,你哭什么?”

头发花白的农人擦去眼泪:#34;因为太苦了。#34;

太苦了!

当年和他一起服役的,十个人里面就有三四个永远的埋葬在了那里。他是运气好。

但是,若让能让他自己选择是否要去,或许他依然会选择去。

因为只有这条水渠开出来了,他们家的田地,邻居家的田地,才

有了现在的水源,才能产出粮食。

而且,郑国渠居然几千年之后依然存在,老农人有些骄傲的挺起胸膛。

这是他修的啊!

汉朝。

汉武帝看着龙首渠的遗址,脸都黑了:……

凭什么连秦朝的郑国渠都留下来了,但他们大汉的龙首渠却只剩下个遗址?

刘彻的脑袋上简直要飘出一行问号。

我那么大的龙首渠呢?

还有,路小染,你不是要讲盐碱稻吗?讲什么龙首渠?!

生气!

【这叫让土地适应种子,但到了现代,农业学家们提出了一个新的观点,那就是为什么不让种子来适应土地呢?我们完全可以培育出可以适应盐碱地的种子啊!】

【正是因为有了这些农业学家们的努力,如今的盐碱地已经成为了一片沃士。既有着耐盐碱的高产水稻,还有着其他丰富多彩的农业品种。】

黄河三角洲。

“这里原本是一片盐碱地,但经过多年的治理和中国农科院多年的育种之后呢,这里如今已经成为了塞外江南。”

随着记者的镜头,一派欣欣向荣的场景展现在大家的面前。

“这一块是用作饲料的偃麦草,同样是新开发出来的耐盐碱的品种。”

一大片青青的牧草随着风摆动。

“那一边是豆田,我们新开发的大豆品种,打出来的豆浆没有腥味,口感也要更绵密。”

“还有这里,你吃一下,这是我们的耐盐碱西红柿。”科研人员摘了一个西红柿给记者,看上去鲜艳欲滴,颜色十分漂亮,记者也毫不犹豫的送入口中。

“感觉味道很浓,比平时超市里买到的要好吃。”

#34;对!这个品种的番茄红素比普通品种高了20%。#34;科研人员得意的笑起来,她看了看周围的盐碱地,“其实盐碱地很适合积累农作物的风味,逆境条件下,风味物质产生得越多,口感也就更好。我们这里的品种在试验完成之后也会向周边的老百姓推广出去。”④

记者和科研人员走到了一片水稻田的附近。

此时正在收割水稻。

金黄色的水稻田里,收割机所到之处,水稻齐齐

的倒下。

“这里就是袁老团队的试验田,主要种的就是耐盐碱海水稻,它的颜色和普通的水稻不一样,因为富含硒,颜色要更红,颗粒也要更大。它的营养价值比普通水稻是要更高的。#34;

“那它的产量是多少呢?”

“那边正在进行产量测定,我们可以去看一下。”

一组数字出现在了记者面前。

538公斤!

盐碱地的百姓们满含热泪,看着后世长满了水稻和各种瓜果的盐碱地。

原来,这真的是人力可以做到的!

他们梦中的场景。

有农人转身就往屋子里走。

“你干啥去?”

那农人闷闷的拿了锄头出来:“挖渠去!”

没听到仙画说吗,引入灌溉是可以控制盐碱地的。虽然他们没有这些神仙一样的农学家为他们带来高产的种子,但是他们有自己的一双手。

有人嗤笑:“你又能挖多长时间?等你挖完的时候,估计也死了吧。”

“那就我的儿子再接着挖。”农人认真的解释,“我的孙子再接着挖。就算是我看不到那一天,我的子孙们也能看到那一天。”

他指了指仙画上的场景。

那人沉默了,叹了口气:“我和你一起。”

试试吧,说不定真能看到那一天呢?

【这种耐盐碱的高产水稻正是袁老后期的主力攻克项目,并且取得了很大的成功。2020年的时候,由他的海水稻研发团队在新疆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种植的耐盐碱海水稻,产量测试已经达到了一干多斤!同时,他受到迪拜邀请,在那边的热带沙漠中也开展了海水稻种植的项目,经过五个月的生长,水稻已经成熟。项目组邀请了不同国家的专家前来做产量测定,评估其产量在800-1000斤左右!】

一直连接到天边的沙丘连绵起伏,在太阳底下泛着金黄的光泽。

一只小蜥蜴偷偷的冒出头来。

这里是沙漠,除了本地的几种原生植物,从来没有任何一种农作物在这里能够生长。

它是人类的禁区。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