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盛唐风华54一更盛唐风华54长安宫廷(1 / 2)

加入书签

  <img src="https://www.yiyeshu.cc/files/tmp/img/1d29bb75-c3fd-4794-bfae-40beb5015828.png">

  <img src="https://www.yiyeshu.cc/files/tmp/img/68607588-dc62-4372-8c2f-325fce0b9c5e.png">

  安西在这一场雪来临之前,按说该沉寂了。这么冷的天,积攒了足够过冬的食物和柴火之后,一般情况下,若不是没有办法,百姓是不乐意出远门了。像是龟兹城,若不是遇到大的佛节,也就只剩下当地的百姓。热闹自是不能比往日的。

  可今年有些不同,各地的僧人来了,借住在城中大小的寺庙里。然后排队,在大都护府这里领取度牒。

  <img src="https://www.yiyeshu.cc/files/tmp/img/6290e7e1-89a9-457f-9ef0-204b8a493110.png">

  没有这玩意,就是野僧人野尼姑。度牒是官府管的,没法子呀,寺庙若是大兴,官府是收取不了赋税的!寺庙的田地不能收取赋税,周围的农户宁愿把田地托庇给寺庙做佃户,更有就是可以躲避服各种劳役和兵役。时间长了,土地能兼并到叫人害怕的程度。

  所以呀,历史上出现过数次灭佛,不是非灭,是宗教体发展到一定程度是害而非利。

  大唐吸取了隋朝的教训,在礼部设立了一个‘祠部’,专管出家登记这个事。在长安,你想成为一个合法的出家人,那就得办理度牒。这度牒是要花钱的,花钱多少,得看你或是你所在的寺庙的知名度,你的师傅和你们寺里的大师傅们的知名度。但再是有面子的,也得缴纳一两千钱的。

  除了度牒,还得有戒牒,证明你是受了戒的。而戒牒上呢,你必须得有三师七证。就是三个师傅,七个人来证明你真的受戒了。

  僧尼想出门,这两个人缺一不可。每过一个城池,或者是官道上的驿站,人家问你一声:请问檀越可有度牒否?

  <img src="https://www.yiyeshu.cc/files/tmp/img/086508ff-1730-4c52-b204-883fde87e01d.png">

  <img src="https://www.yiyeshu.cc/files/tmp/img/a4e39cca-3f48-4539-91c6-72bae8cd2faa.png">

  <img src="https://www.yiyeshu.cc/files/tmp/img/9981d4bf-388c-4e90-92ea-363b5f4fa5c4.png">

  人家验证无误,给上面盖戳,证明你是合法进城的,拿着这个东西可以在城里的寺庙里挂单。然后走的时候,出城出关卡了,人家再盖一个章,证明这个僧人在我们这个地界没作奸犯科,就是合法的途径了我们这里。然后你就可以放心大胆的走了。

  若是没有这些证明身份的东西,那对不住,官府就扣押你,或者你原路退回吧。

  当然了,不走官道也行,荒郊野外,你随便窜。可如今这情况,荒郊野外有狼呀!官道还总有人过,野物不是没法子,白天都不会靠近。相对安全!荒郊野外试试去,被狼吃了都没人知道。

  这样一个管理办法,基本就能掌握在大唐境内僧人的情况。每个寺庙的规模和僧人人数,这也能做到心中有数。

  每年,各个衙门都得把这个册子汇总了,然后得给礼部报上来。

  相对来说,安西就管的松散了。原因嘛,无外乎是度牒得花钱。当地的僧人若是没出去的打算,办那个干嘛?

  而今呢,安西大都护府免费给办理,那谁不来呢?再加上,贵族希望僧人们出去替他们看管茶山,这可以避税呀!那这肯定是要出去的。在不要费用的情况下,能办理的都来办理了。

  便不是龟兹的僧人,好似要赶很远的路。可人家出门又不需要带干粮。就像是现在,这么多僧人聚集在这里,城里的百姓都把家里的吃的喝的拿出来,叫僧人只管吃。林雨桐叫人给门口架上一口锅,别的没有,就是各种杂粮熬制的粥,这至少是热的呀。

  然后僧人们就托着饭钵,心安理得的吃着任何人给的食物。

  这么忙叨了一些日子,等雪落下来了,基本都办理了度牒。

  安西一共有多少僧人呢?只安西四镇,就有一万四千多僧人。可除了这四镇,还有二十三个都督府,涵盖了各个部落。

  这二十三个都督府所辖地的僧人统计完,一共统计了八万九千七百二十一人。

  <img src="https://www.yiyeshu.cc/files/tmp/img/d9a7e942-c420-4167-97c3-1165acd00b43.png">

  <img src="https://www.yiyeshu.cc/files/tmp/img/ab443ac0-6bab-4039-a7f1-49a5c28d07c0.png">

  这就意味着,每三个人在养活了自己,养活了主家之外,还得再拿出一份来养活这些僧人。

  可有些事就是这样的,咱看着百姓身上的担子重,可笃信佛法的人却不这么觉得。他们觉得苦难是该受的,今生受了,来生就能过的好。于是心甘情愿,把最好的拿出来奉养僧人们。

  林雨桐看着那么一箱子的记录,然后把册子合上。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