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弊(1 / 2)
李七娘疑惑。
若是这样,那府中一应开支,又该如何补足?
“那时家中仆从少,开支也少。再加上,女君也会带着院中老媪们做些纺织物和绣活送出去换钱。”
“故而,府中日子虽过的不宽裕,倒也不至于捉襟见肘。”
李七娘大为吃惊。
没想到,姚氏看起来娇娇弱弱的,竟也能帮李昌良一同撑起家业。
难怪,李昌良这些年始终对她爱重有加。
甚至不惜为她搬离家族。
“对了,叶阿叔。你可知道,我们现在住的这宅子,是我祖父留下的,还是我父母后来置办的;还有外头的一应买卖田契。”
李家的买卖不多。
田地倒是有不少。
只是不知为何,李七娘从叶阿叔带来的这些简牍绢帛中,并未发现房契契书。
叶阿叔凝神半晌。
似乎是在组织语言。
然后才若有所思开口:“女公子所问之事都太过久远,须得容奴想一想。”
他皱着眉头,在堂中来来回回转了好半天,才终于停住步伐。
“奴也是听以前族中的老人说。当年,老主公为主公主持与女君婚事时,族中就有好些人反对,大都是因为当时的主公已是长安城中的饱学之士,前途不可限量,而女君却只是商户之女。为此,老主公就曾和族中那些老顽固们大吵过好几次。”
“直至最后彻底闹僵,从族中搬出来。”
“主公与女君成婚之后,很快就被当时还任长安令的凌大人选做小吏,整理誊抄一些文书工作,能领到不菲的俸金;加之女君经常织布绣花,能补贴家用;老主公也有力气做活。不久就置办下了这幢宅子。”
“据说,这宅子刚刚到老主公手中时,就曾惹下过不少麻烦。”
“之后老主公去世,族中那些人更是打着长辈的旗号,三天两头的来院子里闹腾,直到凌大人升任廷尉史,主公的身份跟着水涨船高,那些人才偃旗息鼓。”
“后来主公女君又合力置下了田地店铺无数,当时主公曾说过,这些田契地契交由奴和府中另外两位管事共同打点管制,房契则是由女君收着。”
李七娘皱眉。
那岂不是说,当年她的祖父名义上是被从李氏族中分出来;可实际上却是净身出户,被赶出门的?
“难道我们家就没有一点点当年从李氏族中分出来的财物吗?”
叶阿叔又闷着脑袋想了好半天。
期间甚至还出去两趟。
似乎是和家中的另外两位管事确认细节,以求能给到李七娘最准确的答案。
直至两刻钟后,才答了李七娘的问题。
“主公名下有两百亩的京郊水田,好像是老主公从族中带出来的。其中五十亩是咱们这一支老祖宗留下的寿田,还有一百五十亩则是祭田。”
也就是说,祖父当年,确实是净身从李家族中出来的。
李七娘眉头不展。
叶阿叔想起这些旧事,也重重叹息一声。
语气十分唏嘘。
“想当年,主公选官时,姚家也曾鼎力相助。姚家的两位长辈都算是厚道务实之人,只可惜年寿不永,没能等到女公子出生,两位老人就都不在了。”
“留下女君那些兄弟,一个个也都是吃人不吐骨头的主,不上门来找主公女君的麻烦,就谢天谢地了。”
“依奴看,族中那些老家伙,这么多年都不愿意接纳女君,恐怕也和此事脱不了干系。”
李七娘闻言,额头立刻降下三条黑线。
这岂不就是说,接下来,她不但要继续应对李氏族中的一大堆麻烦,还要担心外祖家的舅父舅母们,上门来找晦气?
这还真是,出人意料。
可就算手里没钱,有些事情李七娘也一定是要办的。
她想了想,问叶阿叔。
“阿叔跟在我父亲身边已久,可知晓我父亲生前可有积藏。不论是笔墨砚台,或是书画字帖,只要是能拿来换钱的都可以。”
叶阿叔吃惊望着李七娘。
他自然不知晓,李七娘为何着急要凑这么些银钱,以为她就是为了办李昌良的丧事,还预备劝上一劝。
却被李七娘先一步打断。
“阿叔,我需要钱财,并非是只为了给我父亲办葬礼。”
“而是还有另外一件极其重要之事,需要一并去办。”
“此事,事关我们李家全家人的安危,马虎不得。你若是知晓我父亲生前有积藏,可以拿来换钱的,还请不要隐瞒。”
大概是看李七娘满脸郑重颜色。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