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四课(1 / 2)

加入书签

李晓诗并不理解为什么会有人给她送一箱拼图,还不理解她明明没说过自己的住址怎么就被人知道了,更不能理解为什么刚刚看到的名字现在就能出现在家里,但她唯一能明白的就是:真的不是幻觉。

她录完的作业里突然消失的部分,竟然是真实存在的!

一瞬间,看过的各种动画片和电视剧情节纷纷涌上心头。

李晓诗倒抽一口凉气。

——不会见鬼了吧!午夜x铃还是棋x?

李妈妈端着饭菜路过,见到走廊里抱着膝盖蹲在纸箱前似乎要原地化身成蘑菇的女儿,一头雾水。

“让你收拾东西,干嘛呢?赶紧搬回你房间,回头给收拾好了,不准都扔去仓库。”

李晓诗沉重地抬起头,一脸严肃:“妈妈,我要是撞鬼了,会不会影响咱们家?”

李妈妈简直要给气笑了,抬脚踢踢她屁股:“我才是撞鬼了呢,大晚上见到你这么大一朵长在家里的奇葩——快点搬上去,收拾完过来吃饭!”

“哦。”

李晓诗闷闷应了,完全不知道该怎么解释,只好把箱子搬了上楼放回自己的房间,然后哒哒哒下楼,一起端菜盛饭。

电视里播放着母女俩平时吃饭最喜欢看的电视剧,但李晓诗这会儿一点看的心情也没有,她心不在焉地吃着饭,思考着这该向谁咨询。

妈妈肯定是不行的,万一被吓到就不好了,老师的话估计不会信她,至于同学——呃,想想班上那些跟小学时候没啥区别的同学们,李晓诗想也不想地排除了,都是不靠谱的小屁孩,不行不行。

要不,找哥哥?

想想自己已经上大学的老哥,那家伙以前可是没少哄着不懂事的她看鬼片,估计会了解一点这些吧?

于是李晓诗期期艾艾开了口:“妈妈……”

李妈妈正看电视,随口应了一声:“嗯?”

“能不能给我配个手机呀?”

李妈妈吃菜:“你们学校又不让带,你需要手机是做什么用的?”

李晓诗犹豫:“我想给哥哥打电话。”

“用我的呗。”李妈妈随手把手机丢过去。

李晓诗只好实话实说:“我想经常和哥哥联系……”

李妈妈诧异地看了她一眼。

李晓诗再接再厉:“妈妈你看,你也说哥哥上大学之后经常不往家里打电话,那你和爸爸是家长,肯定也不好经常主动找他,所以我就想替家里多和这个不孝子联系联系,让他意识到家人的重要性,经常往家里打电话!”

一口气说完,李晓诗脸不红气不喘,眨巴眨巴眼盯着李妈妈。

李妈妈思考了一会儿:“等下个月吧,到时候我刚好假期,带你去挑一个喜欢的。”

“好耶!”李晓诗十分狗腿地端茶送水夹菜,“妈妈辛苦了,妈妈多吃菜!”

了却心事,李晓诗欢欢喜喜吃完饭,刷完碗后爬回了房间,拆开了那一箱拼图。

这东西她都抱过了,也没发生什么事,就先看看呗!

……好吧,并不是普通的益智拼图,而是立体的。

看着包装上威严帅气的古建筑图片,李晓诗还真来了点兴趣,拿出了其中一套拆开,就地开始了拼装。

这箱拼图一拼就拼了李晓诗整整一周时间。

每天放学做完作业,李晓诗就一头钻进房间开始“拼积木”,连吃饭都是匆匆吃完就又赶紧回房间,电视剧都看得少了。

搞得李妈妈一度很迷惑,还是在打扫时看到女儿房间里那散落一地的零件,和中央已成雏形的巨大古建筑模型,才彻底放下心来。

拼完最后一块零件,李晓诗站了起来,长长出了一口气。

这箱拼图分好多套,但都是整体中的一个部位,等整个都拼起来,就是一座巨大的建筑群。

建筑群的名字李晓诗在包装上有看到,叫做什么来着……噢,未央宫!

每个部位都拼在一起后的未央宫恢弘庞大,庄严大气,其中不仅有宫殿楼阁,还有亭台山川,每个部分都十分出彩。

不过还好,整体的拼图难度并不高,零件虽然多,却也不是特别过分,还被分成了不同的部分,恰好能够让初中这个年龄的小孩子在保证热情的前提下坚持完成整个构造,又不至于拖得太久。

看着自己的作品,李晓诗十分有成就感,胸中简直豪气激荡,简直不舍得把视线挪开。

但是看归看,作业还是要完成的。

想想自己一拖再拖一直放到最后了的历史课余作业,李晓诗喜忧参半。

她拼图也拼了,也没发生什么,感觉也没那么可怕,甚至她还特地给那个送她礼物的“刘彻”买了回礼,准备看看能不能问出来地址,给寄回去呢。

但是万一,万一上次只是软件出问题了,这次刘彻没能来看她呢?

看一眼自己买的回礼,李晓诗真心实意很发愁:要是送不出去,那岂不是砸在她自己手里了!!

拒绝想这个可怕的结果,李晓诗打开电脑,掏出历史课本,时隔一周重新点开了那个软件。

开始录制前,看着屏幕里的人,她从椅子上弹了起来:不行啊,头发都乱乱的!

洗脸换衣梳头,一整套流程下来,李晓诗才终于又重新坐到了桌前,郑重其事点开了“start”。

和上次不同,她这次不仅精心打扮了,甚至还甜甜地打了个招呼。

“哈喽。”

与此同时,各个时空。

所有人都匆匆从房间里走出,抬头望向天上。

仙童又出现了?!

而猜想她还会再次出现的,则是都数起了间隔时长——中间隔了六天,这是第七天。

秦。

嬴政带领着一众臣子从殿内步出,看着天上那个再次出现的女童,吩咐道:“尝试交流。”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