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55章 宋朝后续加秦朝后续(1 / 2)

加入书签

王安石其实一直不太喜欢桀骜不驯的苏轼,怀揣着公平客观的审视之心看着这首词。

第一眼,便惊-艳到他了。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苏轼有个称呼叫做苏如潮,很多人觉得苏轼的文章就像潮水一样洁洁荡荡,波澜壮阔。

王安石闭上眼睛,细细品味其中真味,只觉心神激荡,豁然开朗。

紧接着,他心神触动,又有些悲从中来。

他如今被宋神宗冷遇,被守旧派排挤,处于隐退状态,还得知了司马光未来会废除他的新政。

他一心为公,从不为私,立志于改变这个颓靡的大宋,然而到头来都是一场空。他心里说不忿闷是假的。

可看完苏轼的词之后,不知为何,心头涌上一股冷冽的清泉,焦躁烦闷的情绪稍稍被抚平。

苏轼遭受文字狱,比他可苦多了,都还保留乐观之心,他怎么能落后呢?

假如他在春风得意的时候,看到这首词,肯定“不识曲中意”,现在一听,却“已经是曲中人”。没有一个失落失意的人能拒绝这首词。

如果要在苏轼的诗词中挑一首他最喜欢的,那就是这一首了。

王安石心情复杂,人老了,就爱回忆年轻的时候,打开了话匣子,跟妻子絮絮叨叨:#34;我和苏轼第一次见面,是在欧阳永叔家里。#34;

“那个时候,苏轼还是个毛头小子。他跟着父亲,风尘仆仆从四川小城来到京师,请求永叔提携。”

“永叔看过苏轼的文章,颇为喜欢,大包大揽要他做自己的门生,居然还说苏轼会成为下一代的文坛之首。#34;

“我觉得他夸大了,别的文人也是一样。谁曾想,他一语成邋。”

“如今,天下才华共一担,苏子瞻独占八斗。”

他的诗文有道家超脱的思想、佛教明心的领悟,还有儒家为国为民的信心。融合了儒释道三种思想,已经自成一派了。*

王安石这个“拗相公”也是喜欢就事论事的人,虽然不太喜欢苏轼,但丝毫不掩饰自己的欣赏。

兴之所至,他还回到书房,挥毫如雨,笔走龙蛇,写了一幅书法作品,内容自然是这首《定风波》。

后挂在书房的墙壁上,用以自勉。

俗话说,人生不如意者,十之八-九,这十之八-九的人看到这首词之后,都难免触动。

在他们久久不能回神的时候,天幕继续播放。

古青青又说起了杂谈:【宋仁宗曾经说苏轼兄弟是宰相之才。

事实证明,没有错,苏轼政绩非常优秀,在徐州治理洪水,在密州治理蝗虫,在黄州办孤儿院,在海南搞学堂,在杭州治理瘟疫美化西湖……

很少能找到一个诗人,比他政绩还好的。所以有学者评价,他是被低估的国士。

他的足迹遍布全国,到处都有他的纪念馆,其中最主要的是三座:杭州西湖苏东坡纪念馆、惠州西湖苏东坡纪念馆、黄冈苏东坡纪念馆。

纪念馆有一首诗:“知州未远去,仅在挥手间。”

很多人就挺好奇的,苏轼诗词歌赋样样精通,治国理政也是一把好手,他怎么这么有精力,他这一天有四十八个小时吗?

可能,这就是世界的参差吧。(落泪)】

古青青剪辑了一些苏东坡纪念馆的素材,放进了视频里。

纪念馆美轮美奂,还立着苏东坡的雕像。

天幕下,无数北宋文人震惊不已,羡慕到几乎要流口水了。之前杭州人民为了白居易,把堤坝以命名为白堤已经让他们羡慕坏了。

结果天幕告诉他们,苏东坡还有密密麻麻的纪念馆。

俗话说,国家大事在祀与戎,纪念馆这种东西已经有祭祀的意义,在古人眼里是非常神圣的,非大功德者享受不到。

苏东坡死后都不用担心没有香火了。

那些在乌台诗案中陷害苏轼的文人几乎都要把牙咬碎了,在心中暗骂:#34;淫祀!#34;

他们心头慌乱。未来的人有多喜欢苏东坡,肯定就有多讨厌他们这些陷害苏东坡的人。

他们感觉自己在苏东坡面前好像跳梁小丑。和杜甫那句话一样,“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

他们羡慕嫔妒得要命,又担心苏东坡得势之后报复他们,吓得睡不着觉,彻夜不能眠。

天幕下,苏轼望着天幕,有些出神。

他肯定活不到那个年代,但是他的纪令恼还存在,仿佛他

的生命还在孤续

不得不说,他被感动到了,眼前浮现水雾。这些年不得志的酸楚全部化作春水往东流去。

他是真心为百姓做实事的人,百姓没有忘了他。

张怀民觉得诧异:“苏子瞻,你是哭了吗?”

苏轼撤过头去:“哪里有,就是沙子迷了眼。对了,我觉得那个雕像做得有点怪,没有我英俊。”

张怀民:#34;…#34;真是嘴硬!

【唐朝人喜欢思考来世。在宋朝的时候,可能是先贤已经够多了,而且也有宗教原因,宋朝人于是开始思考往生。

苏轼也开始思考,自己到底是哪个厉害人物的转世呢?

苏轼八-九岁的时候经常做一个梦,梦里他是个和尚。后来他五十岁的时候结交了很多僧人,把自己的梦告诉他们。

僧人们大惊失色,苏轼描述的不是五戒禅师吗?

苏轼于是觉得自己是五戒和尚转世。可苏轼这个和尚转世一点也不修戒律,经常一边吃肉一边读佛经。其他和尚觉得不好,苏轼说我漱一漱口再读。

真是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啊(狗头)。】

【总之,苏轼文、诗、词无一不精,全面拓宽了词的格局,提高了词的文学地位。唐宋十-大诗人之一,实至名归!】

紧接着,天音消散,画面一空,天幕重新变回无波无澜的模样。

只剩下中心的一行水墨字:【下一段视频,将在五天后播放!】

视频虽然播放完了,但影响如同江水绵绵不断,尤其是北宋。

身在黄州的苏轼一朝得势,被召回京师。

自从他陷入乌台诗案,除了一些真心的朋友还在跟他来往,那些酒肉朋友都恨不得离他三丈远。

他们几乎都感觉苏轼要死在黄州了,没想到他还能咸鱼翻身,而且翻身的姿势这么神奇。

这些官员一拥而上,仿佛看见亲人一样热情,恭喜他登上天幕,恭喜他青史留名。苏轼家里的门槛都要被踩烂了。

人情冷暖,可见一斑。

苏轼倒也懂人情世故,没那么愤世嫉俗

高情商地应付过去了

到四重人情世故,反那么厉回嫉后,同门也应付过去

了。

在送走一拨人之后,他望着弟弟,大吐苦水:#34;我这辈子都没碰到过这么多想找我帮忙的人,快被他们烦死了。”

弟弟苏辙思忖片刻,说道:“那就闭门不见客吧,今时不同往日,你就是得罪了一百个人,他们也不敢构陷你了。”

这些官员未必在乎苏轼未来的名气,可在乎天幕背后的神仙啊。如果他们再搞一次乌台诗案,很难保证天雷不会劈他们。

苏轼被他点拔,豁然开朗,腰杆挺直:“是啊,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李定那些小人都要看我脸色了。呵呵。”

苏轼说话和写信很喜欢用“呵呵”两个字,而且有点阴阳怪气的意思,可能是“呵呵”这个网络用语的鼻祖。

弟弟见哥哥如此自信,忍不住笑出声,心中一块大石放了下来,感谢起天幕。最大的受益者就是他们了。

他感觉肩膀上的担子稍稍轻了点,再也不用担心哥哥横冲直撞惹了贵人。

因为,现在哥哥就是那个贵人。

不久,宋神宗召见苏轼。

苏轼来的时候,宋神宗还在看奏折,上面写着苏轼在黄州的政绩。

宋仁宗觉得苏轼是个宰相人才,但宋神宗觉得苏轼诗词写得好,政治能力很一般。天幕说未来有学者说苏轼是国士,宋神宗有些不以为然。

俗话说眼见为实,他于是派人调查苏轼的所作所为,精确到每一件事。

看完之后,宋神宗的眼神有点不一样了,苏轼最近在黄州居然救了很多女婴。

黄州居然有这么恶毒的习俗吗?他有点难以置信。

他见苏轼到了,慰问了他几句,随后便直击主题:#34;爱卿最近为什么要在黄州救女婴?那里很多人丢弃婴儿吗?”

苏轼点头,一五一十说道:“这种风气,战国时期就有了。最近黄州逢灾年,经常有人把女婴丢弃在路上,还有用洗脚盆溺死的。

臣见之不忍,于是给太守写信。可是自古以来,官府都不管这事。臣只好联合当地的商人,开办育婴堂。“

苏轼在黄州是个贬官,并不富裕,穷到都只能吃猪肉了,还去捐款救济女婴。可是个人的力量太稀薄,手头很快没钱了。

苏轼于是拉着当地的富人成立了基金会,哪家生了

女婴,就主门说不要淹死。他们送钱送米来养如果还是要手女婴那就送去吝坚堂木齐。如木址本文

人安,加以达太月安全。

他说的轻飘飘,可是商人重利,不干赔本的生意。苏轼能拉来这么多投资,其中难度可想而知。

宋神宗知晓民间百姓过得苦,却知道得很少,不然也不会被一张流民图给吓坏了,感觉这种事情很惊世骇俗。

他于是仔细询问溺杀女婴的事情。

苏轼把自己知道的情况都说了出来,说到动情的时候,眼泪都忍不住流下来。他没有女儿,只有儿子,可他根本见不惯这种做法。

#34;唉。#34;宋神宗闻言,长长叹息,心中对苏轼的偏见完全消散了。

苏轼之前在黄州是个罪官,居然能管官府不愿意的事情,救人无数,多么难得。

这确实是一位深耕民间的国士啊,地方人为他建纪念馆也是应该的。

宋神宗下了决定:“翰林学士,爱卿可能当?”

翰林学士这个职位不算低了,相当于皇帝的亲信,相当于内相。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