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44章 044(1 / 2)

加入书签

进京路途遥远,考虑到南北方的气候差异,萧景曜带足了保暖的衣裳和被褥,还有常备药包和药丸,再加上笔墨纸砚和书籍等东西,行李委实不少。

张伯卿几人自从乡试那次模拟考之后,对萧景曜的话几乎是言听计从。尤其是这种细节方面的琐事,几人一致认定,不需要动脑子,跟着萧景曜走就行。

萧景曜:“……”

这几个家伙,是不是脑子有点问题?

临行《看到此内容,说明本书不支持电脑观看,你用手机打开继续阅读》,敌的也寥寥无几。

但萧景曜竟然能接上公孙瑾所有的话头,可见萧景曜知识面之广。

公孙瑾都忍不住奇怪,“有些书,书局里可买不到,你从哪里看到的?”

萧景曜微微一笑,“府学藏书楼颇为丰富。”

“原是在府学藏书楼中看到的。看来你看的书并不少。”公孙瑾了然,端过茶杯喝了口热茶,一来一回考校萧景曜太久,他委实口渴了。

萧景曜又是一笑,不好意思道:“府学二年,够学生把藏书全记下来了。”

“咳咳咳……”公孙瑾一口茶呛得不轻,咳了好一阵子才缓过劲来,哭笑不得地看着萧景曜,“我倒是忘了,你过目不忘。看了一本书就是背下一本书。”

公孙瑾暗暗点头,只看才学底蕴,萧景曜应当是考生们中的翘楚,对上翰林院那帮编书的翰林们都有一战之力。

定了定神,公孙瑾又让人拿了笔墨纸砚,自己给萧景曜出策问,让萧景曜作答。

会试必然是策问占比重,殿试全都是策问,还都是皇帝出题,可见策问的重要性。

策问要想写得好,必须要有真才实干,单单纸上谈兵,也绝对不能在一众文章中脱颖而出。

萧景曜有南川县历代记载打底,又有上辈子的一些经验,两相结合,写出来的文章花团锦簇下又有着真知灼见,虽然比不得朝中重臣,但在都没有为官经验的考生中,萧景曜这份文章,已然是颗华光湛湛的宝珠,绝不可能被埋没。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