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9章 第九十九课(2 / 2)
原本么,他早料到安禄山必反,也一直在做应对的准备。
所以,对他来说、对此刻的平原郡来说,这还算在计算内的。他们更担心的,反而再来一个未知的“安史”所以在听到李
晓诗终于吐露出了一丝“安史”的消息后,他一直悬着的心终于落了回去。
竟真的安禄山。
颜真卿沉吟片刻,旋即顾夜色沉沉,披上衣服就往外走。
“老爷?”
靠在外间休息的随从也正在看天幕,没想到老爷突然外出,愕然间还赶忙提灯跟上。
颜真卿头也没回,手里也拎着盏灯。
“再去检查一修筑的城墙,千万能出错漏。”
@无限好文,尽在晋江文学城
既然知道了即发生的事,那这里就绝对能出岔子。
只希望……
只希望有了天幕的警醒,皇城能对这件事重视来吧。
也希望安禄山要狗急跳墙。
“当唐玄宗和贵妃正这位干儿子的关系蜜里调油的时候、这位跳舞一把好手的胖子,势力已经逐渐涨到什么程度了呢……嗯,之前我们提过,唐玄宗把府兵制改为募兵制了,知道大还记得吗?”
当然记得。
对别人的事本来兴趣的,但扯到国范围内,那就华夏的国事了,刘彻倒也专注地听着,只他时时会扫一眼天幕上想法子“越狱”的李隆基,心中嗤笑。
从上一次天幕的时候,他就对这人没什么好了,能把国重要军资、马匹,拿去做毫无用处只有一个花里胡哨作用的演出,即便很可能为唐朝实在太富庶了、他也看这人。
这次再看么,呵,果其然。
皇帝了这样子,那么这个所谓把府兵制改募兵制的政策,对华夏、对这个唐王朝来说,可就未必好事了。
李晓诗接来的话也正印证着他的猜测:“为唐朝的疆域太大,府兵制已经满足了当时的需求了。但募兵制的话,于国境太广,边境驻扎的军队太多,国的粮食之类军资每次都能及时上的,所以朝廷就又出了一个法子,了各地驻兵主囤粮种粮一类的权利。而有了新的权利,就势必要有人去掌管这些事,所以就又有了‘节度使’一职,让地方的军权最高长官来掌控调度这一切事务。”
“这位皇帝和贵妃的干儿子,正一位节度使。”
刘彻冷笑:愚蠢。
兵权原本就已经难以控制的了,更别说能主招兵扩充军队的“兵权”了,现在又募粮、换句话说就收税权利,那当地士兵的粮食种出来都要地方上交税收,他们又用到中央朝廷,请问,你这个朝廷还有什么用?地方士兵又有多少还能记得你们这个朝廷?
而且,地方已经完可以实现“治”了,还要你们有什么用。
这李隆基脑子被猪啃了吗还嫌手里权利太多、非要分出去一点才舒服?
而有兵有钱有人,把所有“统治者”该有的权利都掌握在手里的“节度使”,要忠心耿耿也就算了万一他们想反叛呢。
听李晓诗的意思,这唐王朝内里应该什么都没有的,兵都在边境、连打到长安都只能逃跑,只重边境重中心,那嫌皇帝位置坐得太稳、想找点刺激吗?
果这李隆基个还有一点脑子的,那他就应该在节度使的安排和日常“使用”上多注意一点。
过么,没听李晓诗一开始就说了么,长安都沦陷了。
也可以见到这厮怎么做的了。
恐怕这个“胖子”,权利真的小。
李晓诗道:“唐玄宗的这位据说体重百多斤,肚子能掉到膝盖的胖儿子,正身兼范阳、平卢、河东节度使的安禄山。”
刘彻猛地呛咳出声。
他想过这人权利小,但也没想过这么“小”啊?
按李晓诗出的唐朝版图,这安禄山
……
好吧,没话讲了。
李隆基真想当皇帝了。
开元年间的李隆基也有一点疑惑。
他已经知道这次的天幕估计要来以骂他为主的了。但他其实也有一点搞明白未来的己在想什么
他个笨人,他能在数次政变中占据上风,最后在那勾心斗角的复杂政斗中取得最终的胜利,就已经证明了他的能力。
但,现在仍英明能干的他,似乎也并能想到未来己的思路。
一个有可能威胁己的人这么大的权利,范阳、平卢、河东地统归一人,那就长安头上悬了一把尖刀啊。
他怎么会看出来?
那为什么还这么信任这个“百多斤的胖子”?
唯一的解释……李隆基神色晦暗了一瞬。唯一的解释,他有信,他信于能够掌控这个人,或者说,他有信心,这个人会背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