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103章 第一百零三课(1 / 2)

加入书签

“通过刚刚的内容,大家应该也都认

种可被称

为是地

,之前在电影里都看过的那个。”

惯性地说出现代词汇,李晓诗才后知后觉

,是没有过什么“地雷”的,于是连

忙补充了一句。

想想那些曾在

的“雷”,刘彻点头。

了。

这个“节度使”的制度,于这个时候的唐朝来说,应该是一些早已埋下、不知道什么时候会被踩,然后一脚下去惊天动地的“地雷”。

安史之乱虽然是被平定了,但是这仅仅只是一个安史之乱而已,唐王朝剿灭叛军,用的也多是各地“节度使”的兵吧?

如不好好处理这些问题,反而任由它们堆积,那这个王朝也别混了,李家赶紧让位吧。

李晓诗道:“由于安史之乱的影响,唐朝内部的各种矛盾越来越尖锐,在央权力衰微的时,逐渐加大的是安史旧将和内地其他节度使的权势,于是逐渐形成了藩镇割据的局面。”

“不过在这里要说一句的是,在长安洛阳都收复之后,安史之乱落下帷幕后,在蜀地待着的太上皇唐玄宗被请回,但由于唐肃宗的猜忌的忌惮,唐玄宗的晚年被儿子控制,也相当于是一种软禁了,直最后,都过得不怎么顺心。亲信全部被贬被调离身边,己也被幽禁,李隆基的晚年可算得上是孤身一、晚景凄凉,最终郁郁而终。”

和刚刚清醒过来听这句然后因为接连受种种冲击又晕过去了的唐玄宗本相比,观众、特别是平民百姓的观众群体,则是爆发了一阵又一阵的叫好声。

报应。

在做,天在看,恶总归是要受报应的。

虽然不算多,但也总好过让他一直那么嚣张得意下去。

何况“报应不多”那都只是之前。

大家都相信,从今天往后,不管是哪个时期的李隆基,想必都不会活得太舒服了。

题外话插一句也够了,李晓诗很快回了状态。

她道:“这种藩镇割据的局面在唐朝后期愈演愈烈,加上当时政治腐朽,宦官专权,还有数不尽的天灾、各个藩镇之的兼并战争等等,央的权利根本无力管控藩镇的作为,百姓们的活也举步维艰。大家可看,这是当时的藩镇势力图。”

随着李晓诗在电脑上亮出的一张搜好的唐朝藩镇割据详图,各个时空位面的都不由眯起了眼。

不是什么情绪波动,只是在辨认地图上边大大小小的色块而已。

李斯“嘶”了一声。

这……这是周的分封制吗?

说是分封制都有信啊!

这一片一片的,每一片还都有己的兵权,这皇帝和周天子还有什么区别?

简直像是倒退了千年。

“年仅十二岁的唐僖宗登基后,翰林学士卢携曾进言上书,说现状,当时天灾频发,连年的灾荒让百姓根本无为,所他向皇帝说,请求朝廷这些灾区停止征税,赈灾放粮,让百姓得逐渐从天灾回过这一口气来。唐僖宗意了。”

听李晓诗的后半句,吊着一口气的广大百姓们无不松了提起来的神经。

他们还为朝□□败,皇帝会不愿意呢,没想这个小皇帝老爷还挺好的。

但有学识的却没有这么乐观。房玄龄捋着胡子,杜如晦也很无奈,苦笑着摇头。

@无限好文,尽在晋江文学城

天下之事,哪有那么容易。

算皇帝意了……没听李晓诗说么,地方上都是那些节度使们啊。

那些连周围城池被围困都不愿意出兵救援的,那些在国境内互相吞并搞内乱战争的,能指望他们开仓救灾么?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