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104章 第一百零四课(2 / 2)

加入书签

流水的王朝,铁打的世家。

这可不一句戏言。

虽然从隋朝起统治者就有意识地在打压世家,但这庞然虽死不僵的,只要没有受到致命重创,就完全可以蛰伏起来,静待有朝一日像王谢的谢安那样、东山再起。

就好比科举制,虽然“公平”的,但世家族能下一代的教育资源,普通寒门能比的吗?

世家族的人脉、阅历、钱财,社会资源,都不寒门能够相提并论的。

就算同一条终点线放在面前,世族子弟的起步也寒门子弟拍马所不能及的。

更别提世家可不完全尽纨绔了。

他们之有的挑灯夜读悬梁锥刺股的刻苦学子。

那么面对有这样的家室、这样的助力、这样的努力的世家子弟,寒门子弟再怎么样能赛过他们?百倍、千倍的努力吗?

可努力总有限。比不得就比不得,这一个对于平民学子来说甚至有绝望的循环。

如果的能够一样,那为什么现代社会,比起古代来说已经公平了多多多的现在,仍然还有那么多山里的孩子不出来?他们难道不知道可以通过考试“改变命运”吗?难道他们不想吗?

历史,从来都一样的。@无限好文,尽在晋江文学城

在千年后的今天都尚且如此,那么千百年前、又待如何?

这种“公平”只会更艰难。

“这世家族,在黄巢起义后一路南下、又北、再到长安城,这一路的屠杀,死伤无数,折损惨重。所以后世也有人说,黄巢的这场起义,清肃了把持华夏数百年来的世家掌控一切的现状,也让‘世族’这个存在,再无力去做什么在之后的宋元明清彻底蛰伏了下来、飞入寻常百姓家了。”

李晓诗没想那么多,她对黄巢起义的看法还只停留在收集资料时看到的“黄巢为华夏割掉了这六百多年来的瘤子”这里。

说完了黄巢,说完了天街踏尽公卿骨,就要继续推进程了。

“有了长安城做根据地,四面八方的人就都知道来长安打黄巢了,黄巢的一名手下也突然叛变,后来,势将去,黄巢不得不出逃往东,据说黄巢军离开长安后,回到长安的唐军对城又一阵屠杀,因为他们认为,城百姓拥护帮助了黄巢最后黄巢起义、以黄巢的落败结束。”

为观众的百姓人人沉默。

有种兔死狐悲伤其类的哀伤。

要么说不管怎么样遭殃的永远家呢。

皇帝们官们争权夺利,干百姓们什么事呢。

百姓们逼皇帝弃城逃跑、逼叛军速速入城、逼叛军称王称帝入主皇宫、逼叛军杀死抢掠自己的吗?

明明叛军入城被屠杀凌虐的百姓,可为什么朝廷军回来后,被屠杀凌虐的一样百姓?

百姓何辜。

百姓的性命就不性命了吗?@无限好文,尽在晋江文学城

只能怪苍天无眼、世事无常了吧。

盯天幕的李晓诗,有人忍不住想:如果他们生活在李晓诗的时代

可很快又摇,甩掉了这不切实际的奢望。

……只可惜、生来如此,命比纸薄啊。

“黄巢的这场起义,对于李唐的政权来说,致命的,因为长安城再次被攻下,以往一直没有爆发出来的各种矛盾彻底被激化,基没有了回转了可能。”

“而黄巢起义结束后,李唐内部的斗争没有结束,几个的军事首领争夺对唐昭宗的控制权。最后获胜独的,一名叫做朱温的节度使朱温就之前提到的那个,叛变了的、黄巢的手下。”

“朱温投降后,和其他藩镇一起镇压了黄巢起义,又兼并了其他的小割据的政权,后来杀害唐昭宗,立了唐哀帝,再后来又杀了唐哀帝。”

属于朱温的篇幅并不多,李晓诗说的也不多。

历史课这内容也更少,只不过被并在黄巢起义部分里的一小段而已,更没有之前的安史之乱和黄巢起义听起来那么血腥。

而且,相比较来说,这内容说起来就容易得多了,毕竟没有了各种乱糟糟的并行时间线,有的只一条主线,捋起来也方便。

李晓诗用平静地口吻道:“公元907年,朱温自立为帝、建立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