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章 想办法换个使臣(1 / 2)
李玄霸愣了许久,才在对方字正腔圆的自我介绍,从记忆的
几个倭人的历史记载。
公元607年,就是大业三年,倭向大隋派使团,为首使官为小野妹子,
守孝。大隋每年接待的外夷使团很多,点小事自然不会传到大兴城。
李玄霸努力回忆了一下,飞速整理了一番段历史。
小野妹子带来的使臣团有许多留学生。些留学生在华夏生活了几十年,经历了隋唐的变革,学习了大量先进知识。
他们回到倭后,于公元645年推动了大化改新,倭全面学习唐朝先进经验,从奴隶制社会过渡到封建制社会,并正式改名“日”。
“日”从此诞生。
大化改新与明治维新是倭历史重要的次社会变革。李玄霸虽然没有关注过世界历史,但“遣唐使”和“留学生”促进了倭的进步是唐太宗的“黑点”之一,李玄霸自然会深入了解“大化改新”的事。
抛开职业素养,李玄霸当然不认为是唐太宗“资敌”。
首先,后人不能因为未来发生的事,去指责先人没有未卜先知。
倭当大唐的狗时,与在当老美的狗一样乖巧。唐太宗对乖巧的外夷很和善。
再者,推动大化改新的倭进步人士大多是大隋大业三年就来到华夏的资深留学生。
得更远一些,倭在汉朝时就与华夏王朝有经济和文化的交流。
一个强大的家,肯定会有周边家来“取经”。
强大就一定会开放包容其他家其他文化,不会闭关锁不允许其他家的人来交流。而只要交流,先进的文化就肯定会传播去。
当时大唐文化辐射很广,不仅是倭受益。唐太宗在输大唐先进文化和制度时,派留学生去周边家学习先进技术。制糖技术就是唐太宗派官方使团去学的。
事实上,初唐和盛唐时期,大唐爱留学生教导先进文化和经验,输文化;然后派自己的留学生去学习外面的技术,输入技术。
李玄霸从自己浅薄的认知发,觉得大唐做得不错。
大业三年,倭使团到达;大业四年,隋炀帝派裴世清使倭,小野妹子随行;九月,倭天皇派小野妹子陪同裴世清回大隋。
从此倭与华夏的官方交流了第一次高|潮。
时间短暂,李玄霸只在脑海粗略回忆了一遍段历史。
他很快回过神,用嫌弃的目光扫视了一遍倭使臣,然后对杨广道:“陛下的命令,臣不得不遵从。只是师徒名义还是算了吧。臣收弟子还是得看身份。”
杨广失笑:“是朕口误。你只需要闲暇时候教导他们一二,没有什么师徒关系。朕怎会让你收蛮夷为徒?蛮夷没有资格拜师。”
李玄霸道:“陛下圣明!”
当杨广把自己创人的话对向倭人的时候,李玄霸觉得话前所未有的悦耳。
杨广一口一个“蛮夷”,倭人来对大隋皇帝居然让他们向一个垂髫孩童拜师不满,在就更不满。
但他们不满,不敢对大隋皇帝表示不敬。
他们还得对李玄霸点头哈腰,满脸堆笑,请李玄霸多多指教。
倭谦恭的礼仪一直做得特别足,特别是在有求于人的时候。
李玄霸因为心里膈应,很想拒绝此事。
但他还是忍下了恶心,答应了杨广的要求。
大隋和倭已经互派使臣,交流不可避免。自己拒绝之后,倭人会有新的老师。
而且就算自己答应教导倭使臣,倭使臣还会花钱去找其他大隋人求教,学习更多的大隋知识,不会吊在自己一人身上。他阻止不了倭对外学习,阻止不了倭“大化改新”的历史进程。
别在是大隋,李玄霸无法左右杨广的选择,就是到了大唐,李玄霸不可能拉着他哥去把倭平了。
倭只有几个矿有点价值,而些矿不需要战争就可以拿下。对倭举用兵,对大唐毫无益处。
即便在平了倭,以目前的科技水平不可能管理好一个远离大陆的岛,倭将来仍旧会自立。
若是李玄霸自己一个人跳进富士山口能引发富士山火山喷发,哪怕他再惜命会跳进去。
但让他因为解未来之,让大唐好儿郎白白牺牲在倭,他做不到。
他知道,就算二哥知道了未来的事不会对倭兵。因为比起很久远的未来,大唐百姓的生活才更重要。
未来的事该未来人来解决,身为大唐皇帝,二哥只会注重当下。
李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