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28章 临安城下(2 / 2)

加入书签

谢翱坦然相告:“因为他不配。”

他的目光十分清亮:“唯有明珠,方可因细小瑕疵而蒙

尘。至于歪瓜裂枣们,若有些许缺陷,能叫雪上加霜,惨绝人寰。”

于谦:“……”

@无限好文,尽在晋江文学城

他忽然警觉:“你不会也对先生这样吧?”

谢翱摇头:“那倒不会。我对丞相万分敬仰,他在我心中如同一面不朽的旌旗,绝非尘世中人。你不一样了,你我之显然更加亲近。”

于谦:?

你不要过来啊!

月余后,双方如期合兵,平虏军大旗迎风招展,迅速占据了沿海的几个城镇。

能取胜的最主要原因,还是占了时机之利。

浙东沿海一带的元兵,多是张弘范旧部。

张弘范一死,张忙着在庐陵给邓剡修墓,以为继,这群人现在整一个是群龙首的混乱状态。

加之浙地流民众多,尽是其他地区的百姓,因为不堪元朝繁重役赋税,而流亡至此,一见文祥打出“平虏”旗号,顿时蜂拥蚁聚而至。

反正南人在元朝是第四人,反正也活不下去了,干脆此反了吧!

其声势浩大,犹胜过两年前文祥奉召起兵勤王。

毕竟起兵勤王,是为了保护宋朝国祚,而平虏起义,却是百姓们选择为己谋一条生路。

哪个更有号召力,简直一目了然。

起义的星火瞬燃遍浙江各地,并且以极快的速度其他地方蔓延。

整个江南地区的文人士绅,多有响应接洽,往来信笺如云。

于谦每花很大的功夫,帮先生处这些传讯,根据来史书的记忆,判断他们每个人到底可不可信。

一些别有用心之人,被他干脆利落地剔除。

而一些乍看起来比较边缘的小人物,也被他捞了回来,予以重用。

幕前的观众们:“……”

尼玛,于谦这是直接了历史挂,要一飞冲啊!

到这一年深秋,元廷眼看起义闹得越来越大,终于坐不住了,派来了浙东宣慰使、名将史弼征讨。

史弼武艺强悍,膂力过人,最喜欢的是弓马阖、直来直去的强攻模式,酣畅淋漓,一来制定下了正面对抗的战术。

平虏军秉承着“敌进我走,敌退我追”的策略,主打的是一个不走寻常路。

每次史弼一来,疯狂跑路,史弼气势衰颓、沮丧退去的时候,大军杀出来,直接给了他致命一击。

如此三番五次,到了次年,史弼军队直接被玩没了,连人也在一次埋伏中,中箭而亡。

此时,元廷的名将大多在西征线上,抽不身,忽必烈遂下旨,命闭关读书了一年多的张挂帅,率其父旧部前往浙东,征战平乱。

张的兵法,大半来他父亲张弘范的言传身教,小半则来邓剡。

很不幸,这两位于谦都很熟悉。

厮杀即将拉序幕的前夜,于谦先生坐在军帐中议事。

“先生”,于谦身披满柔的星光,看文祥,“我以为,光荐张弘范路都颇为灵活,绝不拘泥,张也当是如此,敢于行冒险之事。”

“何不故作疑阵,分兵三股,卖一个破绽给他,然后一举诱入彀中?”

文祥低眉沉,眼睫上流转着一抹秋霜凛冽的光芒:“好。”

于谦与他议定了战事的诸多细节,传令下去,让各部严格按照计划行事。

夜深人静,二人俱都沉默下来。

此刻,夜风吹帘帐,原野之上,星河之,千帐灯火都已安歇坠落,唯有一片旌旗明明灭灭。

这是狂风暴雨到来之前,最后一个静谧的良夜。

于谦眺望一阵远方,仿佛已经看到了明血流成河的厮杀,他出神了许久,目光慢慢回落到先生身上。

先生正坐在灯前,提笔写一首战地小诗。

星辉在他如雪的指尖轻轻流转,淌在纸笺上,蔓延成一片琉璃般的水河。

他在写:“青山是我安魂处,清梦时时赋大刀。”

于谦觉得这首诗调子太悲,总让人有一种不详的预感。

但他不好阻止先生写诗,好趴在桌上,目光灼灼地盯着先生,一派望眼欲穿,希望先生快关注到他。

文祥终于不得不搁下笔:“廷益为何这般看我?”

“因为先生好看……”

于谦顺口一说,立即纠正道,“不是,因为我想要这张纸。”

先生有奈,能将新成的诗作递给他:“廷益这么喜欢收集我的作品,莫非想以后为我编文集?”

于谦眨了眨眼:“好呀。”

可是他转瞬想到,他会一直仗剑守在先生身边,一直保护对方的,所以,他多半会死在先生之前。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