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3章(1 / 2)
转眼到了四月底,马上就该是端午了。
苏轼他们的时空由于霍善的昼夜双开而过得稍快一些,这时候苏轼已经在过年了。在这期间霍善过来义诊了两次,成功获得了土人们的喜爱,吃上了不少儋州特色美食。
苏轼邀请霍善到儋州陪他守岁,于是霍善在绍圣四年的年二十九那天溜达到海南岛玩耍,体验一下大宋的新春是怎么过的。
过了年,就是大宋绍圣五年,也是绍圣这个年号的最后半《看到此内容,说明本书不支持电脑观看,你用手机打开继续阅读》,竹摊子,苏轼便建议他们也支个摊子卖字去,等赚了钱自然是想买什么就买什么。
至于为什么不摆摊给人看病,当然是因为大过年的很多人都不想吃着药过年,不吉利!
这会儿苏轼还没被赶出官舍,笔墨之类的也不太缺,所以一大一小很快张罗好摊子给人卖门联去。
宋朝人还没有贴门联的习惯,而是家家户户都挂桃符,也就是往桃木上刻上擅长捉鬼的门神挂在门口。
但是儋州这种“南荒之地”并没有此类风俗,街上有卖桃符的也不过是卖给苏轼他们这些外来者的。所以苏轼把明朝人爱贴的春联拿了过来,准备跟霍善一起充当大宋春联推广大使。
从此家家户户贴春联的习俗,从大宋儋州开始!
霍善觉得这个想法很不错,他们那边的贴春联习俗必将从他家庄子开始!
怀揣着这样的宏伟设想,一大一小两个好事分子很快让人支起了春联摊子。
霍善前头过来义诊两次,效果还是有的,哪怕大伙并不知道春联是怎么回事,得知苏大文豪和霍小神医正当街摆摊,大都欣然过来捧场。
由于摊子的具体分工是苏轼负责写春联,霍善负责吆喝揽客,所以霍善积极地给围观群众介绍春联用法??
只需要稍微抹点浆糊,就可以把纸春联贴到门口了,来来往往的人都能看见,进进出出都能感受到春联上那诚挚美好的祝愿!
许是受过小神医恩惠的人不少,又或者是大家都想收藏大文豪的墨宝,所以苏过找人杀完猪回来,瞧见的就是官舍附近多了个被人围得水泄不通的摊子。
苏过:?
这是在卖什么?
在好奇心的驱使之下,苏过挤进人群里面想看看到底是怎么个情况。
等他挤到了最前头,赫然看到……
他爹运笔如飞地写好一副春联。
接着他爹那位霍小友,则是用他脆生生的小嗓儿念出他爹正在写的两句春联,并且舌绽莲花地解释其用词之巧妙、运笔之精绝、寓意之美好,最后才发问:“谁想要的可以出价了!”
为首几个衣着光鲜的本地富豪开始争相叫价。
出不起价的人只能在旁边看着,准备等这些个有钱人买完了再看看能不能继续按原价买上一副。
有钱人都争着
你看到的内容中间可能有缺失,请退出阅读模式,或者刷新页面试试。
春溪笛晓提醒您:本章未完,点下一页继续阅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