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4章(1 / 2)
终军作为刘彻派出来巡视郡国的天子近臣,自然忠实地记下了自己的沿途见闻以及来到西陵城吃的第一顿饭:江夏鱼丸,非常好吃。
说实话,一路上盛情招待终军的人不在少数,霍善这儿吃的只能算是一顿家常菜。只是席上有霍善这个小太守负责介绍兼陪吃,终军莫名就觉得异常美味(实际上那鱼丸汤用橘井水熬的,本来就鲜美得很)。
霍善还不晓得他皇帝姨公一点都不盼着他好,还想在长安看他《看到此内容,说明本书不支持电脑观看,你用手机打开继续阅读》,葛亮的,统筹规划能力着实惊人,感觉他这一开口,不仅今年一年四季的生产计划都搞定了,连接下来几年都不必发愁!
嘶,那个叫苏轼的,怎么对江夏郡物产了若指掌,不仅知道瓷土和煤炭分布在哪里,连沙羡县那个渡头周围有金矿都知晓(事实上因为宋代这个渡头已经改名叫金口)!
听说江夏郡新兴的白蜡制法也是他传授的,真是个了不起的奇人啊!
嘶,那个和秦始皇同名的男人虽然话不多,但是全程散发着慑人的气势,弄得坐在他身边的霍小太守都平添了几分威严。
遇到有县令诉苦说县中豪强富户不太配合,他眼神里的意思明显是“统统砍头”“五马分尸”“诛他全族”对吧?
就算他没把话说出口,旁人莫名也能感受到他想表达什么??
恐怖如斯!
这江夏郡,着实是能人无数啊!
终军感慨不已,把这些见闻统统记录下来,准备等回到长安以后钜细靡遗地讲给刘彻听。
这是他作为“天使”应该做的!
终军在西陵城待满一旬,才与司马迁等人依依惜别,动身踏上归程。
与此同时,刘彻正好收到了驿站马不停蹄送到长安的书信。
刘彻最近心情很不爽,因为汲黯那家伙无缘无故上书骂了他一顿,指责他近年来的许多做法贻害无穷。
任谁突然被人指着鼻子骂,心里都不会太高兴,何况是刘彻这种唯我独尊惯了的人。
以前当着汲黯的面,刘彻得捏着鼻子听。这会儿汲黯被他踢到地方去了,刘彻就没那么好脾气了,对着卫青骂道:“这汲黯真是蹬鼻子上脸!”
卫青压根不吱声,由着刘彻骂去。
只要刘彻不想大开杀戒,一般不用劝;而要是刘彻想大开杀戒,劝了也……一点用都没有。
所以这种情况当个好听众就好。
恰巧这时候有人来报说终军从江夏郡那边传了书信回来,刘彻才面露笑容,笑呵呵地让人把书信呈上来。
他等终军的消息很久了,就想瞧江夏郡那边的乐子。
作为霍善父子俩的长辈,他当然也不想看到自家孩子受委屈。
要是真的需要他们这些当长辈的出手,他们肯定是不会袖手旁观的。只不过在那之前,他可以先
你看到的内容中间可能有缺失,请退出阅读模式,或者刷新页面试试。
春溪笛晓提醒您:本章未完,点下一页继续阅读。
孝廉制度是刘彻继位后成为定制的,风谣中所描述的全面崩坏情况应当是发生在东汉末年,而东汉的首都是洛阳。
所以说,这歌谣起源于雒阳没毛病!
旁听全程的诸葛亮:“……”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