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93章 策问(2 / 2)

加入书签

你看到的内容中间可能有缺失,请退出阅读模式,或者刷新页面试试。

嬴天尘提醒您:本章未完,点下一页继续阅读。

掌握格式只是其一,下笔之时又得仔细斟酌。尤其是“判”,仅仅格式正确不够,非得熟读律令、通晓律例,才能提笔写出有理有据的判文,而不是判文写得糊里糊涂,将来判案也糊里糊涂。

《大齐律》自然成了诸生学习的重中之重。哪怕从社学启蒙开始,《大齐律》与历法术算等科目都是朝廷规定的“必修”,但实施过程中,由于师生的一致不重视,真正认真学过的学子少之又少。

谢拾却是一个例外《看到此内容,说明本书不支持电脑观看,你用手机打开继续阅读》,,又着重强调今后乡试不再只重首场,而是三场并重,以纠正“只重经义”之风气。

随着江提学放话,湖广学风为之一变。

襄平府府学,嗅觉敏锐的昔日翰林戴府教第一时间调整府学课程,将从前只是占用四书五经课堂时间边边角角的历律与策论单独划分为正式科目,由何训导教授。

就连今后的月考也在四书五经的基础上加入论、诏、诰、判、表与经史时务策,与乡试内容一致,题量却只有其三分之一。如此是为了保证生员一日之内就能考完。

其中“论”为论述题,题目依旧出自四书五经,“诏”与“诰”则是代天子拟旨,以天子的口吻颁布某种命令,“表”属于朝臣向天子上书的某种章奏格式,“判”则是官员判案时所写的判文。

“论”且不说,其余四种公文无疑颇有实用价值,将来若要入朝为官,非得熟练创作此类公文不可。

掌握格式只是其一,下笔之时又得仔细斟酌。尤其是“判”,仅仅格式正确不够,非得熟读律令、通晓律例,才能提笔写出有理有据的判文,而不是判文写得糊里糊涂,将来判案也糊里糊涂。

《大齐律》自然成了诸生学习的重中之重。哪怕从社学启蒙开始,《大齐律》与历法术算等科目都是朝廷规定的“必修”,但实施过程中,由于师生的一致不重视,真正认真学过的学子少之又少。

谢拾却是一个例外。

当年徐夫子授课时首重的便是《大齐律》,在他看来,为学须先为人,道德教化是一方面,教学生从小知法懂法是另一方面。《大齐律》都不懂,谈什么修齐治平?这等人便是入仕为官也是个昏官。

年节时与徐师兄一起苦哈哈啃《大齐律》的记忆猝不及防浮上心头,谢拾颇为怀念:“也不知徐夫子在京中过得如何?”

幼年时粗略学过一遍的《大齐律》,如今重学,对谢拾而言又是一番全新体验。当初似懂非懂的某些内容而今总算明白过来。

何训导不愧是昔日大名鼎鼎的神童,少年中举的人物,哪怕是枯燥的律法由他讲来都颇为生动。若说徐夫子是通过具体详实的律例为弟子讲解违背法令的后果,何训导便是站在朝廷的角度告诉大家每一条法令为何如此制定,并通过虚构案件假设学生为判官该如何判,偶尔兴致来了,让某学生为判官,其他人找出其判

你看到的内容中间可能有缺失,请退出阅读模式,或者刷新页面试试。

嬴天尘提醒您:本章未完,点下一页继续阅读。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