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四章 真实的徐明淮(1 / 2)

加入书签

今晚的表演结束,散场以后,徐明淮与所有人打过招呼,独自坐在了剧场后台里的专人休息室里。

伴随着桌案上茶盏里漂浮出的袅袅清烟,徐明淮陷入沉思。

他是一个穿越者。

准确的说,他的上一世也叫徐明淮,原本是一名音乐学院的大四学生,娱乐圈里一线的知名歌手,正在冲击顶流,拥有着帅气的容貌与天赐的嗓音。

在一次国际性比赛中,因为喝了一杯工作人员递过来的水,导致喉咙无法发出声音,错失了比赛。经过紧急就医,医生确诊是被下毒,已经无法再治疗好了,以后也只能告别梦想的舞台。本来声名鹊起的他,立刻失去很多商演,失去娱乐公司的依靠,又被媒体与网络黑粉连番的攻击,遭受所有人的嘲笑与白眼,在巨大压力之下他选择轻生,从二十多层的高楼上一跃而下。

临死他有些悔悟,因为少年成名,又被娱乐公司包装得完美,一直众星捧月,为人孤傲高调,树敌无数,能有今日也是咎由自取。

带着深沉的遗憾和后悔,他迎接着死亡。

万万没有想到,他居然从2023年穿越到了1992年,刚从徐妈妈的肚子里生出来,成为戏剧世家徐家的一位独生子。

“转眼29年,我也29岁了。”

“没有金手指,在这个与原来世界相似度90%的平行空间,走出了一条不同的路。”

“我会将幕剧发扬光大的。”

徐明淮轻轻吹了一口气,有些如释重负。

说到幕剧,它起源于清末,由当时的表演艺术家刘有德老先生创造并发展起来的。

最先的幕剧脱胎于皮影戏的模式,借鉴于相声艺术,后来经过数代先生的改良,形成了具有影视呈现的幕剧场,又经过时代的浓缩与升华,改变了皮影的形式,以说、唱、表演的形式。

幕剧的渊源比不上相声这门艺术形式,却也是门养活人的技艺。早年间也是撂地的,幕剧的门内话叫落地场,常见于田间地头,也会在茶馆集市,更甚于在舞台和军营表演。

但是幕剧行当有一个弊端,便是门庭冷落,因为幕剧是一门语言的艺术形式,既要学习很多幕剧的唱腔,还要学习口技和表演,幕剧演员要想学深学精是需要下很大的功夫。

其中剧本里的唱段和口技都是要师父言传身教的,一个没有基础的徒弟要想要出师,往往需要数年甚至十数年苦练,那时候师父年纪也大了,没有精力再表演了,更重要的是,在动荡的年月里活人不易,养活不了太多的徒弟,所以,这个行当一直有点小众化,始终发展不起来。

幕剧拢共才传承几代人,加上岁月的积累,慢慢有了一点知名度,也仅仅是几个小剧场的生存现状。

直到数年前,徐明淮的“横空出世”,将这门艺术形式搬上了大荧幕,使得传统幕剧再次进入大多数人的视线。此后又经过他不断的创新,将现代技术与时代流行相结合,使更多的年轻人和小孩都能接受,让日薄西山的幕剧行当重新焕发生机,有了些和正当顶流的相声艺术齐头并进的势头。

当然,这只是热爱幕剧艺术和喜欢徐明淮其人的粉丝们心中那点与有荣焉的期盼罢了。

对起步还比较晚的幕剧行当来说,此时的相声艺术正是春秋鼎盛之际,在郭老师带领着一帮优秀的相声演员龙行虎步之间,展现出日渐声隆的态势,已然是全民皆知。

而幕剧艺术,还只是初出茅庐的小年轻,稍表现出一些叫人有所期待的与众不同而已。

“铛…铛…铛…”

“请进!”

三声不急不快的敲门声传来,将徐明淮从思绪中拉出来,他向门口看去。

“爷们在休息呢,听说你没走,过来看看。”

推门进来了一位穿黑色长衫的老者,发丝灰白相间,面容祥和,步履稳健。

正是师傅尚济衡老先生。

“师傅您快坐,您老怎么不早歇着呢。”

徐明淮赶忙起身,将老先生迎到座位上,给斟上茶水。

都这么晚了,师傅还不回去,是有什么事情呢。

“明淮啊,眼见要新年了,春晚的表演都准备好了吗?”

老先生抿了一口茶水,看了一眼徐明淮面前的茶盏,开口说道。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