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853 大图书馆的幸福 羊城哈维医生 我必……(1 / 2)

加入书签

小赵所站的长坡,毕竟还是太平缓了一些,只能俯瞰大学校区而已,倘若此刻有人在镇海楼上凭栏远眺,那么,他必定能看到非常奇特且壮观的一幕:在白日里,羊城港的城区便被分为了泾渭分明的两大块。一块是原本的老城区,此处甚至还保留了大多数完整的城墙,墙内的建筑,也还是传统的样式,瓦片码得整整齐齐,在太阳下反着微光,可以清楚地见到纵横交错的阡陌,宽大的主街,狭小弯曲的胡同,一切都是那么的自然、熟悉,甚至于一些眼力好的人,顺着城内的河流,见到热闹码头中人头攒动的场景,还能莞尔一笑呢。

另一块,就是以镇海楼所在的越秀山为界,在山的另一侧,原本全是农田庄园的地方,现在都被平整了出来,化成了横平竖直的道路与屋舍,此外,还有一根根长杆,材质虽然不同,但在远眺中却共同构成了街道的筋骨,令人感受到了一种与众不同的魄力,此外,还有挖开了没有填埋回去的地下水道,泄洪沟等等。

整个新城区就像是一个大工地,在白日里看着,混乱中又透着陌生,当然无法和已经成形的老城区相比了,可是,一等到夜幕降临,华灯初上时,那就又是另一番画面了,新城区这里,尽管入住的人口非常少,但许多区域的路灯却是已经到点就一盏一盏地亮了起来,这样,新城区便整片整片地笼罩在了一种昏黄而温暖的光照里,虽然比不上老城区的某几条街那样热闹非凡,灯火通明,但站在镇海楼上观看时,却更能从大视角上看出不同,老城区虽然也有一两段街道是亮着的,可除此之外,整片整片的城区都是被黑暗笼罩,那零星灯火,和新城区那里纵横交错的朦胧光华比,就显得非常的寒酸了。

这还不是全部,再过上一会,新城区这里,有些建筑物就开始亮灯了,比如说如今已经在逐渐启用的大图书馆,就会从上到下开始逐渐开灯,在某些时刻,工作人员甚至会把全馆上下所有的灯都打开,那是什么灯笼、火光都无法比拟的灼灼光华,镇海楼上的看门人,也因此养成了新的爱好,时常站在楼顶,眺望着大图书馆的方向,悠然沉思,完全沉浸在那天庭一般的美景之中,不知今夕何夕了。

这还只是在建而已,大工地还有许多呢,如今启用的只是大学、大图书馆,博物馆以及众多衙门都还在建筑之中,甚至还有些地方,看门人看到了让人吃惊的景象??买活军这里,建筑物总以两层小楼为主,这几乎已经形成了所有人的一种共识了。

这也很正常,实际上能一次造两楼,二楼还十分适宜居住,半点不逼仄,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已经是非常可喜的进步了,造到三楼、四楼的建筑几乎都不是拿来住人的,不是塔就是镇海楼这样的屋子,有特殊功用,中空,只有环墙一圈,以及外头的围廊有用。但是,买活军在羊城这里,造了好几处三层、四层的建筑??甚至还没有封顶,看门人仔仔细细地数过了,他认为这栋楼很可能要造到五楼,而且其中屋舍繁多,也就是说,它不是拿来做塔的,而是真正要住人,或者要办公用的!

五楼??住在五楼!那不是和住在悬崖上差不多?怕不是伸手就能碰到云了?!

如果说二楼是大部分人能接触到的楼层极限,登三楼都需要特殊的机缘??便是佛塔和藏书楼、镇楼这样的地方,对一般百姓来说,开放一楼都很不错了,二楼、三楼肯定只有极少数人能上去,那么四楼就委实是绝大多数人绝不会踏足的地方了,哪怕是佛塔,到了四层往上基本也是实心的了,五楼,五楼实在是让人想象不到的高度,人怎么能住在五楼呢?不说别的,光是每天要用的水还得挑到五楼……这五楼的楼梯该是多么的逼仄,多么的难爬啊!

但是,五楼的房子毕竟是造出来了,而且楼梯也并没有很逼仄,因为买活军的楼是很反常识的,它居然不是次第缩小,而是直上直下,和一块板子似的,瞧着简直有点头重脚轻了,对于一辈子都看惯了梯形塔的人来说,这副景象怎么看怎么怪,甚至可以说是有点触目惊心,他们能接受的最大高度,也就是大图书馆的三层建筑,这也够瞧的了??虽然只有三层,但它大啊,图书馆延绵不绝,本身简直就像是一座小城了,倘若矗立在山头,完全可以充当一座雄关,或者说,它比一般的镇关城堡还要更大,只是建筑物大到这个地步的时候,大小的区别已经不是看客能用肉眼给区分出来的了。

“开灯了,开灯了,大家往开灯的房间挤一挤哈!今天开三个阅览室的灯!一层一个!”

在图书馆管理员的吆喝声中,阅览室内的读书人们,纷纷站起身来,有些人干脆还书走人,有些人则捧着书本,还夹带着自己的书囊,步履沉重地往开灯的大阅览室走去,这其中也不乏洋番面孔,这些人往往携带了不少书本在身上,再加上本身发胖了不少,身形尤为笨拙,不过,大阅览室的众人对他们也是司空见惯,并没有额外的打量,只是有人打趣般地问道,“哈维先生,你们医学院不是也开院了吗,怎么还到这里来蹭电灯啊?”

威廉.哈维大概是这些洋番里发胖得最少的那个人了,不过,即便如此,他的腰围也有相当的增长,他的汉话已经说得非常好了,就是一开口总有点说不出的地方腔调,“这你说的,读书人的事,怎么能说得上是蹭呢??医学院是开门了,宿舍楼也有电灯,但可没有这么多的医书嘛!”

“那倒是的!”说话的其实也是买活大学的学生,一般来说,白天大图书馆里还会有来凑热闹的市民,到了晚上,大家各有各的事,还停留在图书馆蹭电灯的,主要还都是学生、教师一干人等,或者是留下来做作业,或者是要继续利用馆藏书籍,真正如一些人担心的那样,过来借着图书馆的电灯做针线、做手工的人,几乎没有。因为这里存在一个悖论:大图书馆开在新区,从新区到旧区,要走一段长路,路没有完全修好,到家也很晚了,因此旧区的人是要赶在天黑以前回家的,而住在新区的人,如今以各种工人为主,他们自己的宿舍就供电,并没有必要特意到图书馆来蹭电,还要接受管理员的约束。

因此,图书馆白天或许还有嘈杂拥挤的时候,晚上的学习气氛却十分的纯粹,阅览室虽然坐满了人,但除了铅笔和纸面接触的沙沙声、思考时不自觉发出的嘟囔声之外,几乎没有任何交谈的声音,这对于绝大多数读者来说,都是一种让人上瘾着迷的体验:不但可以在晚上,以明亮的灯光继续学习,而且,周围的环境是何等的宽敞、和谐,房间里几乎完全没有霉味儿,而那些书本又是多么的轻便,字迹多么的清晰,多么的可喜!

而且,身边所坐的所有人,不分出身、职业、地位,甚至不分性别、长相,所有人都全心全意地沉浸在知识的海洋里……在来到买地,进入大图书馆之前,没有任何一个洋番会幻想着自己能身处于这样的环境里,虽然事前毫无预计,但只是刚刚踏入图书馆数日,大家便公认,图书馆是比超市还要更让人着迷的地方。从学习环境到那丰沛到让人狂喜的书籍,还有对于学习成员无条件的接纳……没有一样是他们能想象出来的,习惯了在高大阴暗,白天都要掌灯的石制建筑物中,抵挡着寒风,费尽心机地在豆大的灯光下阅读着歪扭字迹的感觉,大图书馆对他们来说,就是上帝赐予的天堂!

但是,这样的东西是带不回欧罗巴的……人们心里也是清楚,这一点让他们尤其的沮丧,倘若说对于买活军的一些知识他们还有希望学到手带回家的话,这种浓缩了买活军所有技术精粹才打造出的建筑,却根本不是几个传教士,几个学者所能带走的。想要打造这样一间谁都可以进来学的大图书馆,首先需要的就是通电,在通电之前,图书馆必须严格控制读者的数量,理由非常的显而易见,人多了,需要的照明灯火也多,灯火多了就容易走火,而图书馆最怕的就是火灾。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