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章 公若不弃求追读啊(1 / 2)
自穿越以来,刘辩并没有一味地主动去收集三国的著名谋士,更多的是顺势而为。
目前,刘辩遇到政务问题肯定优先询问作为尚书台代表的尚书令卢植,尚书台本身也是人才聚集之地,有能力根据要求提供奏书公文的初步处理意见,其中不乏能成为三公九卿者。
遇到重大问题按照制度需要同三公商议。
此外,还有专门作为顾问的光禄大夫、中散大夫、谏议大夫、议郎,以及掌侍左右的侍中。
在刘辩的实际处理政务的过程中,这套机制已经足以帮他找出合理的应对方案。
就以被征辟为黄门侍郎荀?为例,刘辩根本没有需要询问他意见的必要,索性让他作为后备干部熬一熬资历,先在任上干着呗。
而且,他也不觉得现在的荀?能比得上卢植、朱?、黄琬、羊续这帮经验履历丰富之人。
但受来自后世的刻板印象影响,刘辩愿称贾诩是个例外。
值得他去主动求索。不求他成事,只要他别坏事。
刘辩还顺带着通过太尉府的文书了解了一下董卓军队的将校构成。
首先是作为董卓副手存在的西河郡都尉牛辅,贾诩便是在他手下担任武职。
以此来看,贾诩其实并不算受董卓看重。
此外,刘辩还看到了别部司马段煨、徐荣的名字。
而像在董卓死后比较出名的李?、郭汜、张济,和贾诩一样,目前都还是牛辅的部下。
值得一提的是,以目前朝廷的朝议结果,并州的官方力量没有如历史上那般整体南迁。
随着八校尉的建立和车骑将军、骠骑将军两府部曲的补充完善,雒阳的常备军事力量增加了近万人,全是脱产的职业军人。给了朝廷震慑四方的底气。
只不过碍于新兵的占比,西园八校尉仍需多加训练才能形成战斗力。
袁绍虽然不甘不愿地走了,但他对何进的影响还有留存。
在何进的建议下,董卓由后将军、西河郡守转任度辽将军,负责防备鲜卑匈奴。
丁原则继续担任并州刺史,在事实层面将并州的汉军的指挥权分开交给了董卓和丁原。
刘辩没有理由反对。
如果董卓真能老老实实地戍守边疆,刘辩觉得未必不能给他加官进爵,送他个善终。
但要说不防着他,那是肯定不可能的。
……
并州位于边地,刺史与内地不同,早就有了明确的领兵权。
所以朝廷对于边地刺史的改革仅限于增派监察从事和提升兵曹从事的官秩。
刺史作为六百石的检察官,原本的属官最高只有百石。
虽说是位卑权重,但终究只是百石啊!
吕布就是这么想的。
百石的刺史主簿,官秩竟连个县尉都不如,和乡上的啬夫、游徼一?级别。
吕布原本这种想法还不算强烈,毕竟之前他连百石都不是呢!
但随着吕布眼睁睁地看着他认为不如自己的张扬张辽,被丁原派往雒阳,眼看着就要平步青云,不满的情绪在心中滋长积累。
这天,吕布受丁原召唤,刚一见面,便看丁原拿着一封信大声叫好。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