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50 章(1 / 2)
虽说童生试的风波过去了,叶居敬也算是半点没受到影响,但那《蒙学集注》是早就开始印了的,如今倒也没有必要再压着,倒不如趁着叶居敬如今在京城正盛的名头,直接就开始卖了。
果然,原本饶是叶居敬有着十岁不到的小童生的名头,但到底不关注科举的人,也不一定能知道叶居敬。但如今,有着那群读书人那么一闹,叶居敬这个名头可谓是在京城人尽皆知了。
因为如今朝堂重视科举,书铺往来的人也就多了不少。
但凡来逛书铺的,听说有那个小童生叶居敬写的《蒙学集注》,自然是要翻上一翻的。
大多数倒不是冲着叶居敬年少天才这个名头去的,而是心里想着这小孩还真真是年少不知天高地厚,不过是侥幸考中了一个小小的童生罢了,又借着学子闹事出了一回名,倒是真敢想出书立作这种事情。
这倒是真真搞笑了。
若是出什么自己写的诗集啥的倒也还能理解,小孩子么,轻狂一点也是有的。
出《蒙学集注》,呵呵,这轻狂地也太过了吧,这可是集注,前两年,卢大儒呕心沥血,带着不少弟子伏案写了好多年,这才出了一本《四书集注》,你这就想效仿了?
我倒是要看看,你写的是什么狗屎样。
翻开第一页,瞧瞧,写的仿佛是有点浅显啊,我就知道,一个小孩子,能写出什么好东西来。
再看一下,不对啊,好像是有点东西。
这是蒙学集注,给蒙童看的,那自然是要浅显一点,这才好叫小孩子们看懂。而且这叶居敬虽然写的浅显,但仿佛写得还是蛮全面的。
若自己是刚刚识字的蒙童,看这个蒙学集注,甚至不用再问夫子,只看这书能解答不少的疑惑。
想当年自己读书的时候,夫子也讲究的是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从不讲释义。但若是有这书,这书上酌字酌句讲解了其中的意思,甚至,还能延伸开去。
比如讲到“自羲农,至黄帝”的时候,还能浅显地讲一讲三皇们的功绩,虽然浅显,却刚刚合蒙童的脾胃。
这书好像不错啊,掏钱,给自家儿L子带上一本回去。
就这么着,叶居敬的这个蒙学集注卖得十分不错,甚至已经开始往京城外流传开去了。
而且,因为叶居敬完全是站在一个小孩的角度写的,倒也没人会说叶居敬可能是仗着镇国公的权势,找人代笔写的。
这倒也算是进一步洗刷了叶居敬靠着权势,这才中了童生的名声。
事情过后,大家再仔细想想,只觉得当初有这个想法也真真是奇哉怪也。
镇国公府的名声是整个京城都传遍了的,但凡是个读书人,那都是要绕着镇国公府走的,深怕沾上点“庶子不可教”之气,让自己也变成了蠢材,更别提文官们了。
那些个文官们,谁会放弃了自己的清名,来替镇国公的小儿L子搞这种科举舞弊,但凡镇国公的这个幺儿L
跟前头那两个似的,这不就是拿自己的头颅当儿L戏么?
想想这都不可能啦。
所以,叶家前头几个不喜读书,是因为文气都到了这位小三爷身上了?叶家这小三爷难道真真是文曲星?
民间向来迷信,如今科举又是唯一能让人晋升阶级的渠道,只要能让自家的读书人得个功名,哪样的菩萨他们都愿意拜上一拜。于是,民间甚至出现了私底下拜叶居敬的行为
当然,这会儿L叶居敬也没心思管自己的名声到底如何,因为院试的告示已经在试院门口张贴出来了,也就是说,院试在一个月以后就要开了。
原本,按照大家心照不宣的规矩,叶居敬是童生试的头名,只要去考了院试,这秀才的名额铁定是有他一个的。
但毕竟发生了这样的风波,这心照不宣自然是没了的。
甚至于,考官为了避嫌,若是叶居敬的卷子略微有些不够优秀,主考官为了自己的名声,也会优先罢黜叶居敬。
而叶居敬若是再想挣个案首,那更是难上加难。
院试肯定是要比童生试的府试和县试更加规范的,比如院试是有学政负责主持的,也就是院试的主考官。
学政,那基本上都是皇帝钦定的,基本上是由各部的侍郎或者京中其他官员充任的,可谓是“有衡文育才之责”(大清会典事例),但凡有点污点,都当不得这学政。
为着防止科举舞弊之事发生,但凡今日定了人当学政,第二日那人便得出发赴任去。
哪怕,京城这儿L也就是顺天府的学政就在通州,可却也得在接到任命以后即可赶赴通州去。而且作为学政,不得私下见当地的官员学子,就连各衙门递送过来的公文都得先检查了,确保没有拆动,也没有夹带,这才能送到学政跟前来。
更不用说到了院试临近的时候,非紧急要务,都能将公文送进去。
但哪怕是规定如此甚严,但也不是没有寻空当的时候,比如可以想方设法了解主考官之前写过的文章,做过的诗词,这便能从中看出主考官的偏好来。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