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秦末农民起义3(1 / 2)
第3章
蒙恬、王翦、李斯等重臣早在天生异象时就往咸阳宫赶去,可后面的内容越听越心惊,一时不知该不该面圣。
不过秦始皇得到消息,派了内侍请他们,想不去也不行了。
李斯甫一见到陛下就跪伏于地准备请罪,始皇却大手一挥:“都安静,勿扰乱天音垂训。”
[杜牧的《阿房宫赋》中说: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看到此内容,说明本书不支持电脑观看,你用手机打开继续阅读》,?]
是啊,听到这里的李善长暗暗点头,秦朝那时候又没有科举,像他们这种读书人连个效忠的门路都找不到。
[大秦只给了军人上升通道,这通道眼看着又马上到头了。一个国家文武两条腿,一条本来就是瘸的,另一条又快肌无力了,这国家还能好么?
因此,在秦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于宇内,一统六国的风光背后,其实是巨大而无法转移的内部矛盾。
六国遗民畏惧秦法严苛,滋生抵触情绪,而秦朝官吏大量缺失,对基层的控制力薄弱也根本无法强行推进秦法。最严重的时候,一个县的基层官吏缺额高达半数,亭长被几十个壮汉土匪围在屋里不敢出去,民间治安可想而知是什么样子。]
秦始皇处置了胡亥与赵高,接着聆听天训,可脸色越来越沉,听到最后简直黑如锅底。
他每日批阅的竹简一车都装不下,自然明白民间情况如何,但他没想到会混乱到这种情况--或者说,他没想到这种混乱的局面没法解决,以至于在未来愈演愈烈。
难道……他真的错了么?
[其实,秦朝也不是没有补救的法子,官吏缺失,那就扩大公务员队伍就好了嘛,毕竟从古到今,哪有比编制更香的东西。可问题在于,老秦人本来读书的就不多,那点儿人分在秦国郡县中就已经没有多少剩余了,如今猛然间有这么大需求缺口,只能从六国里找人。但六国里读书的也不多,基本都是六国贵族和原来的士大夫。
秦国对这些人不放心,而这些人因为没有出仕的机会而怀恨在心,双向积怨了属于是。
所以始皇想靠积威甚重来强行推进融合,但根本性矛盾不解决,社会治理不改善,再加上胡亥这大孝子变本加厉,农民起义爆发的天经地义。]
唐朝贞观年间,太极宫甘露殿外。
唐太宗李世民正在和长孙皇后一起观看天幕。
“这天幕果真不凡,将这秦朝的弊病与内因抽丝剥茧,分析的极为细致。”
长孙皇后笑道:“此等神迹,自是不凡,妾为陛下贺。”
“观音婢,朕以前读书时,先生也讲解过许多秦政之利弊。但基层治理缺失,六国人才无法为朝廷所用这点却从未想过。”李世民感慨道,“看来科举制还是要抓紧完善,让寒门庶子也能被选拔出来才行啊。
你看到的内容中间可能有缺失,请退出阅读模式,或者刷新页面试试。
八扇屏风提醒您:本章未完,点下一页继续阅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