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4章 被折断的枝(2 / 2)
楚韵抱紧了树枝,就差对郎氏说“去去去,但这态度是显而易见的,郎氏为此憋了一口气。
闵氏在一旁抱着孩子吃乡下新送来的枇杷,看她这么紧张,甚至翻了个白眼,道:“照你这么说,一颗树还能长满不同的果子了?
楚韵点头:“怎么不能了,不过这样的树看着新奇,吃着并不香,不如光结一种果子来得好吃,那话怎么说的,一朵花比百朵花更美。便是这个理。
在座谁也没听过这等歪话,便都觉得楚韵中了风。
郎氏素来有些急智,转眼在话里寻出漏洞,道:“说得你吃过似的,要你以前吃过,怎没在老家闯出个名头来?要是没吃过,你怎知道多宝树比一宝树好?要我说,真有这东西,你也傻蛋一个!好吃顶啥用?多宝树值钱!况且,既你知道这个本事,宫里人想也不笨,怎么也不曾说过这话儿。
她郎家可是在朝中三百里外有人的,怎么也不见说?
楚韵是穿前吃的,穿后确实没吃过也没种过,那乡下地方穷乡僻壤的,大家伙儿吃一个梨子还放大水桶里凿烂了分而食之,她哪有机会捡走别人的宝树枝,而且乡下地方她也不想显得自己太怪异。
京里就无须担心了,这里疯子满地爬,穿死人衣裳的都有,她切两棵树压根掀不起风浪,这些贵妇贵人根本不在乎。
楚韵瞎话也说惯了,随口道:“我也是来了后看书上说的,三爷书房里有几本书都写了这事。
说着她便把《齐民要术》搬了出来,翻到说嫁接的页数上指给她们看,道:“这活儿我们老家那边叫嫁接,各
历朝历代名字都不一样,这本书里叫‘插’,还有别的书说叫‘接换’‘接缚’的,我看咱们大清农书说,作者他们那边叫接条。
楚韵说这个,是想说,嫁接委实不是新鲜事,也不是她在这时独创的,老祖宗在这方面做得已经很牛,尤其果树的嫁接。这事甚至早在汉代就有了文字记录,一卷叫《?胜之书》的竹简里就说过怎么把十株葫芦接成一株大葫芦。
谁知,《齐民要术》在现代如雷贯耳,在这会儿正被许多人鄙视。
像郎氏等人看见这书就笑得更起劲了,闵氏甚至打算让丈夫跟老三说说,还不如在家放点儿话本子,看那个是伤眼,可看这个伤脑啊。
看把他小媳妇唬得,啥都信了!
楚韵对《齐民要术》如此不受重视格外震撼,道:“你们知道这是什么书吗?
这可是古代农书巨著,里边许多农学经验,直到现代还在为人所用,这个态度是不是有点太过分了,有没有一点敬畏之心了!
杜薇看了会儿,小声跟楚韵说:“这个是杂书,也就三叔这样的富贵闲人能看点儿。外边科考的书呆子都只看应试书,再不说一点儿杂谈,我听娘说她娘家那边有个贡生,贡生私下跟他们那的道台吃饭时不小心念了两首唐诗,当年应试便被划掉了名字,说他心有杂念不能做官,如今考了十年,依然是个贡生。
总之,《齐民要术》甚至比诗词歌赋还低一等,被说是奇技淫巧。可能皇帝会重视,但八股文才是《齐民要术》被无视的根本原因。
楚韵一听是这个原因,一下也理解了,时代不同思想不同,相处起来便是这么艰难。
她想想道:“难怪只有李二认识的那群人知道这些。
因为那群人正是不学无术的儒林才子,不学无术的人看不学无术的书也是走在自己的道上了。
明白了不能通过书来让郎氏等人理解嫁接后,很快楚韵便编了个《嫁接的故事:黄米胡同杜家版》。
道:“这事简单来说,就是把一颗富裕之树的一部分嫁给另一颗贫困之树上的一部分,要是家庭幸福,两棵树便能生许多孩子,这些孩子有强壮的也有瘦弱的。贫困之树养不起这么多人,所以新婚夫妇只能选择一个最强壮的孩子养,把其他的孩子都砍掉舍弃。
这样还不够,因为每个枝条都是贫困之树的孩子,她不仅要养新婚夫妇一家,还要给其他孩子银钱。为了得到贫困之树全部的家产,就要把除了新婚夫妇之外的所有枝条全部斩断,这样他们的孩子便能取代原来的贫困之树,
成长为新的富裕之树。
其实嫁接是无性繁殖,楚韵这么说也是迫不得已,郎氏看着是想听技术活儿的人吗?
杜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