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5章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谣指杏花村(1 / 2)
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谣指杏花村。
穿过郁郁葱葱的林子,路上鸟语花香,依山伴水,只是头顶一直阴雨绵绵,缺少了阳光明媚,不多久后出现了一座炊烟袅袅的村子。
村外一片瓜田边的棚子里,一群泥腿汉子围在一起摇色子聚赌,幺五幺六的大声吆喝着。
一小牧童手里牵着头水牛,人坐在牛背上津《看到此内容,说明本书不支持电脑观看,你用手机打开继续阅读》,宿时,牧童父母早就认识在村里晃荡一天的老道士了,他们热情好客的让两人住下来,还准备了一顿丰盛晚饭。
不过老道士没让晋安去吃这些晚饭,他客气说来的路上已经吃过,只需要安排一间能遮风挡雨的屋子就行。
然后跟对方天南地北的聊起来,老道士越聊越上头,各地的风土人情见闻,以及一些惊险经历,把世世代代窝在一个小山村里从未见过世面的乡下夫妇,听得连连惊叹。
就连一边的小牧童,抱着晋安送他的桃子,一边吃得津津有味,一边听得如痴如醉。
这颗桃子是晋安又送给他的。
农村人晚上休息得早,随着夜深,河庄村民们开始逐渐熄灭烛火睡下,一开始叫宋直的小牧童,吵着要跟老道士一起住,说要继续听老道士讲故事,自然少不了他娘又一顿揍,这才老老实实自己回去睡觉。
随着百家灯火熄灭,河庄百姓逐渐睡下,村子变得很安静,安静得没有狗吠声,没有夜虫鸟叫声。
太安静了。
沉寂得没有一丝声响。
直到两人独处后,晋安才终于打听起这村子到底是怎么回事?
哎,黑夜里发出一声叹息,老道士并未立马回答,而是带晋安眼见为实,当老道士带着晋安来到厨房时,锅里放着的原本剩菜,居然变成了河泥,房梁上挂着的腊肉条也变成了河泥。
接下来,老道士带着晋安往河庄外一条绕村而过的河水走去。
夜里,有河水潺潺流动的声音越来越清晰,此时已经来到后半夜,一条陈旧的小船,一位蓑衣斗笠老人,逆流而上,就如逆天而为偏要为。
那老人抬起枯瘦手掌,抓起一把河泥,捏出一个小土人形状,他对着小土人吹出一口气,那小土人居然活了过来。
那赫然今天刚在河庄里见过的一名村民。
老人还在继续捏着土人。
每次他吹一口气给土人,土人就会复活过来,变成村民上岸。
一个又一个土人被捏出来。
吹出一口又一口仙气。
那些土人都活了过来,然后上岸走进村子里,变成河庄村民。
其中就包括了牧童、牧童的父母。
捏完村民后,老人又开始捏出飞鸟、虫蝶、猴子…这些仿佛就是老人的儿时记
你看到的内容中间可能有缺失,请退出阅读模式,或者刷新页面试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