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三百三十三节城关镇(1 / 2)

加入书签

左亚美收拾完毕,冲着李永薰微微鞠了一躬:“前辈,我走了。明天中午之前我就会回来上班的。”

左亚美出了警察局宿舍的大门,此时她已经在外面罩上了一件没有任何标志的黑色警察斗篷——因为这种“宋款”斗篷很像和尚们穿得“一裹圆”,所以老百姓都这么叫。其实它是按照英国警察斗篷款式制作的,使用的是进口的英国薄呢,有一定的保温和防水效果,在冬季可以遮风挡寒。

对于穿着短裙的左亚《看到此内容,说明本书不支持电脑观看,你用手机打开继续阅读》,在办公厅要用这块土地来解决日益膨胀的机关单位安置问题了。百仞城当初为了设防方便,面积控制的比较小。过去机关小,一栋二层小楼就能安置下一个部,眼下家大业大,机关膨胀的很厉害,办公用房已经不够。

要扩建的话势必就要增加百仞城的面积。但是东门市的发展一日千里,原本百仞城和东门市还保持着相当的距离,现在东门市的扩展势头已经有要将百仞城吞下的趋势。除了城市建设之外,工业区和集约农场的拓展也大量的吞噬着周边的土地。百仞城的扩建计划在办公厅和建筑总公司之间已经讨论过多次,始终因为周边环境不理想而不能拍板。许多机关无法在百仞城内进行扩建,已经全体或者部分搬迁到了东门市或者其他地方,这不但给原本就兵力不足内卫工作出了很大的难题,还使得机构过于分散,造成工作协调不便。

办公厅、企划院和建筑总公司几经讨论,认为选择县城作为新得绿区最为经济合适的选择。一部分机关可以搬迁到县城内,元老们强烈期待的新住宅区也可以设在城内。最终达成了新得方案。具体拆迁工作由县办负责。

临高县城内原本官地和官房就占据了相当大的面积,这几年居民又大多外迁,城内剩下的居民已经所剩不多。县办没费多大的事就掌握了县城里十分之七八的房屋和土地。虽然拆迁重建工作还没有正式开始,一些找不到安身之处的机关单位已经迁了进来。

左亚美要去的地方正是这样一个机构。她出了车站——城关镇站就设在原先的城门口,有一条走廊直接和城门前的广场连接。

临高县城的城门已经不再是入夜关闭了,但是警备却比过去严格的多。临高警备营的士兵在城门口站岗,任何人出入都得出示证件。左亚美出示了自己的工作证和出入证,没费口舌就进去了。

街道被临时安置的火炬笼照得很亮——这里还没有煤气路灯,只能暂时用这个替代。眼下县前大街已经被挖开修筑下水道,没有夜间照明的话很容易出事故。左亚美在火光下小心翼翼的从一条临时的便道上走过。县城里一片荒芜,除了街道上的火炬笼,路边的建筑物里大多黑漆漆的没有灯火,四周安静的可怕,一点也不像东门市那么热闹。这里她已经不是第一次来了,也知道这里四周关防严密,是安全级别最高的“绿区”,但是一个人走在近乎废墟的大街上还是暗暗发怵。

你看到的内容中间可能有缺失,请退出阅读模式,或者刷新页面试试。

吹牛者提醒您:本章未完,点下一页继续阅读。

,经济上东门市和博铺的快速发展,原本只是作为行政中心的城关镇渐渐被冷落了。甚至在繁华程度上还不如一些公社社部的驻地。

临高县衙门虽然还在原地,实际已经连象征性意义都没有了。虽然大明县衙的那套东西依旧存在,衙门里还有个县丞在“署理”,但是谁都知道真正掌权的是把牌子已经挂到了东门市上一栋红砖小楼门口的“民政人民委员会临高县办事处”。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