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四节造币工艺续(2 / 2)
民国时代的广东大量发行银毫,面值有20分、10分和5分的。但是大量铸造流通的就是所谓的双毫,后两种因为成本高。易损耗,发行不多,使用更少。
“如果一味缩减币材的成本,银币成色就会太差,银币要是成色差到5成以下,实话说就没什么意义了。”
“我看不如发行10分的铜元。这样成本上就过得去了。铜元可以用黄铜做,再掺入少量的铅。含铜量可以控制在60%。”
“辅币的需求量可是惊人的,得用多少铜才能满足需求……”‘
“我们本身就有等额的纸币发行的嘛,铜币少发。纸币多发就是了。”
单论铜材的储备,企划院的数量倒不在少数,这几年近乎变态的收集铜材,使得企划院储存了相当可观的铜材。不过,由于电力、制冷、通讯和一部分机械工业上的需求,铜材没法说宽裕。更何况铸造银币本身就要消耗大量的铜。
“备忘录里还提出要电解银、电解铜,咱们的产能就更难以满足了。”
“要是现在电管够的话,我倒也不反对用广泛使用电解银、铜,毕竟电解有色金属之后。阳极泥中会有很多我们平时难以获取的稀有金属。不过现在咱们的电力缺口还是很大的,紫铜满足电力工业还不太够……”冶金部门的元老面带难色。
接着又有元老提出硬币上没有发行机构,似乎有所不妥。虽说现代硬币上一般是既不压制国号,也不压制发行银行的。不过在本时空似乎还是应该加上的相应的记号。
“我有个意见:眼下s.p.q.m.别说中国人不知道是啥意思,就是外国人也不明白。西班牙硬币好歹也有个造币厂的缩写。咱们这硬币就算不加上国号,起码也得有个发行银行。让大家知道之后这钱是哪里造得才好。”
王瑞相提议道:“每次都用硬质合金的刀具刻模具实在太浪费了。咱们的自产刀具可是短板。不但产量低,质量也差。寿命特别短。你们看这样行不行:用硬质合金的刀具刻铜,做好硬币的母版。电铸一次正好作出阴阳面相对应的模具,然后只要用这母版不断的做电铸就可以了。毕竟化学电池和金属比合金刀具好弄。”
王洛宾摇头:“一个模要用很久的。你那种工艺,成本极高,效率极低,模具面太容易崩损,尤其对着钢铁材
9?com
你看到的内容中间可能有缺失,请退出阅读模式,或者刷新页面试试。
吹牛者提醒您:本章未完,点下一页继续阅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