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六战国第九十六章 郑国渠(2 / 2)
这条水渠共耗时十年才建好,大家都称之为郑国渠。郑国渠修成后,关中地区的农业生产能力大幅提升,彻底改变了关中农业落后的局面,让其富庶起来。正如郑国所说,郑国渠修成对秦国来说是件天大好事,所以说韩桓惠王出的是馊主意,修啥不好去修水渠,本来想消耗秦国的,但秦国却更加兵强马壮了。郑国渠和都江堰、灵渠并称为秦代三大水利工程,被列入了世界灌溉工程遗产。
郑国作为水利专家是尽职的,但作为间谍是失败的。除了郑国,关东六国为了麻痹秦国,派了不少说客和辩士到秦国,秦国的宗室大臣对外国来的这些人意见很大,就和秦王政建议:“这些人都是为了自己国家的利益来秦国的,他们是破坏分子,请大王把他们赶走。”
有了郑国的例子后,秦王政也觉得这些外国人都不怀好意,于是签发了逐客令,李斯是楚国人,因此也在名单上。
李斯听说秦王政发了逐客令,赶忙写了封信给秦王政,这就是有名的《谏逐客书》。李斯先是举了秦国历来的优秀客卿,百里奚、商鞅、张仪、范雎等人的例子,又用了一堆的比喻讲道理,这篇文章充分体现了李斯的文化水平,有兴趣可以去看看原文。秦王政是个明辨是非的人,收到李斯的《谏逐客书》后,便取消了逐客令,继续保持秦国重用客卿的传统,还提拔李斯当了廷尉,这个职位相当于是现在的最高院院长、最高检检察长和司法部部长的结合,是秦国司法的顶层官员。李斯是法家的嘛,这也算是专业对口了。
《谏逐客书》的价值不仅仅在文学上,更是为秦国指明了用人上的策略,对秦国人才队伍构建具有重要意义。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