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2章 七大臣议太皓罪(1 / 2)
太皓的话,如同一阵轻风掠过水面,虽然暂时安抚了凌谊,但在朝堂的深处,一场更大的风波正在酝酿。
三日后的清晨,皇宫内的朝政殿内,八位摄政大臣齐聚一堂。他们的眼神中都透露出一种难以言喻的锐利,仿佛在寻找着朝中的隐患。
国舅晓彪率先打破了沉默,他的声音洪亮而坚定:“各位大人,我认为有必要开始彻查在朝中支持长襄公主和支持玄宵的官员。这些官员对新皇的忠诚度存疑,可能会对国家造成威胁。”
此言一出,殿内的气氛顿时变得紧张起来。几位摄政大臣交换了眼色,心中各有盘算。他们都知道,长襄公主的叛乱虽然被镇压,但她的影响力仍在,必须彻底清除。而玄宵虽然被封为了姚王,让他远离了都城,但他的势力在朝中或许也存在着威胁。
裴飞眉头紧皱,声音坚定地说:“那就先从朝中握有实权的官员开始查起,御史大夫凌谊先前多次蛊惑朝中官员,试图让官员们协助玄宵夺取帝位。我建议,先将凌谊抓起来审问。”
都童点了点头,附和道:“我赞同裴飞大人的说法。凌谊也曾找过我两次,我看可以先拿他开刀,以儆效尤。”
太皓闻言,急忙辩解道:“凌谊大人之前确实帮助过我,我认为他已经改过自新,不必急于抓捕。我们应该先调查一下其他官员,确保没有冤枉他。”
国舅晓彪冷笑一声,质疑道:“太皓大人,你这是在袒护他,还是另有所图?”
太皓脸色微变,语气坚定地说:“我只是提醒诸位大人要谨慎行事。毕竟,凌谊是御史大夫,职位重要,冤枉了他可能会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殿内的气氛顿时变得紧张起来,众大臣各执己见,争论不休。他们心中都明白,这一切的背后,是新皇即位后权力重新洗牌的开始。每一个决定都可能影响到朝堂的格局,也关乎着各自的利益和未来。
经过激烈的争论,议论的结果已然明朗。在这场权力的角逐中,太皓未能说服其他七位摄政大臣。他们决心已定,决定立即捉拿凌谊,并对他的府邸进行彻底的查抄。
为了确保行动的顺利进行,他们对外宣称:凌谊勾结外族,对朝廷怀有二心。这样的罪名一旦落实,他将面临严重的惩罚。
在摄政大臣们的授意下,大批的禁军包围了凌谊的府邸。他们如临大敌,严阵以待。一时间,府邸内外充满了紧张与肃杀的气氛。
禁军们冲进府邸,开始对每一个角落进行仔细的搜查。他们翻箱倒柜,不放过任何一丝线索。随后,凌谊被捕并被带到了大牢中。他望着牢门外重重的铁锁,心中五味杂陈。他知道,自己已经被打上了叛徒的标签,未来的命运已经无法掌控。但他知道,要想活命的话,就必须要抓牢太皓这根救命稻草。
牢狱之中,凌谊双手紧握着冰冷的栏杆,声音嘶哑而急切:“我要见太皓大人!我要见太皓大人!”
他的呼喊在空旷的牢狱中回荡,却无人回应。铁窗外,只有昏黄的灯光映照着他的身影,显得格外孤独和无助。
这呼声,很快就传到了太皓的耳中。太皓在得知此事后,心中五味杂陈。他深知,在这个关键时刻,自己的一举一动都可能影响到整个朝堂的局势。他不能冒险去大牢中与凌谊会面,以免陷入更大的困境。于是,他选择了不去理会凌谊的呼声。
牢中的凌谊,在得知太皓不愿见自己后,心中的愤怒如火山般爆发。他深知,自己现在唯一的救命稻草就是太皓。而太皓的冷漠与无视,让他感到前所未有的绝望。
三日后,主审案子的雍华大人来到了牢中。凌谊面对着雍华,心中的怒火与怨气倾泻而出。他供述出太皓私自放走长襄公主的事实,希望能够借此摆脱自己的困境。
雍华大人听到这个消息,心中一惊。他深知此事非同小可,立即将此事告知了卯景宰相。卯景宰相听闻后,心中同样震惊不已。他迅速派遣自己的亲信前去调查此事,希望能够尽快查明真相。
经过一番缜密的调查,太皓私自放走长襄公主的事实终于被查明。此事一出,朝堂上顿时掀起了轩然大波。
在宰相府的议事厅内,除了太皓之外的其他六名摄政大臣齐聚一堂。他们的表情各异,有疑惑、有震惊、也有不解。
卯景宰相坐在主位上,语气严肃地开口道:“诸位大人,今日请各位前来,是为了商议太皓大人私自放走长襄公主之事。”
众官员闻言,面面相觑,一时间议事厅内鸦雀无声。
南竹将军率先打破沉默,他眉头紧皱,语气坚定地说:“我相信太皓大人一身正气,绝不可能做出这种事。是否已经查清楚了呢?”
卯景宰相点了点头,沉声道:“我派了亲信去查此事,盘问了那日太皓大人带去的士兵,以及驸马府里的家丁、丫鬟。据那些士兵所说,他们并没有亲眼见到长襄公主被杀。据驸马府的一名家丁说,之后看到长襄公主从地窖出来了。”
冉章大臣皱着眉头问道:“那天在宫中太皓大人是怎么说的?”
“太皓大人说长襄公主是自尽的。”卯景宰相回答道,“但据士兵们所说,他们见到长襄公主时,她是和桑雅公主在一起的。”
众官员闻言,脸上都露出了惊讶的神情。他们开始意识到,这件事情似乎并不简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