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一章 你有本事就自己来做!(2 / 2)
项目的名称叫做‘大型实验模拟偏差分析算法研究’。
项目负责人是计算中心主任、副所长曹孟波,参与的核心人员包括鲍贺星、廖振宇、刘烨,等等。
虽然已经决定进行算法研究,但实际上,项目也只是走到了准备提交评估报告的阶段。
高能所的项目,首先要拿出一份完善的评估报告,才能在科研计划处进行立项,成功立项后,才能拨款、建立完善的团队开始做研究。
现在项目卡在了提交评估报告的阶段。
有评估报告,才能知道项目大概要花多少经费、需要多少人员参与、需要多长时间完成。
这些都要是要有计划的。
作为参与项目的核心人员,鲍贺星、廖振宇、刘烨,带领十几个副研究员埋头苦思,发现根本无法弄清拥有几十个参数的偏差评估体系的运作逻辑。
他们必须要把运作逻辑搞清楚,才能对于算法整体进行评估,才能够对于项目的规模进行评估。
简单来说,就是要了解程序需要多少个算法包、需要多少行代码,规模有多大。
现在就卡在这里。
几十个参数,怎么去梳理偏差评估体系的逻辑?不梳理逻辑,怎么知道研究规模多大,怎么去做预算?
方案出不来,预算做不了,怎么立项?
实验物理中心。
谭志明主持召开了内部会议,他不只是科学院院士,还是高能所副所长、物理中心主任、科研计划处主管。
计算中心主任曹孟波忙于准备CHEP会议,还没有正式进入到项目中,做项目准备工作的是鲍贺星、廖振宇、刘烨等人。
他们都来参加了会议。
会议开始以后,谭志明直接问道,“你们的项目计划很久了,怎么现在还没有提交报告?”
他问过以后,严肃说道,“这个项目一定要快啊,要争分夺秒!”
“中心瞄点连线算法受到了各个高能物理机构的重视,他们也会组建团队开始研发分析程序。”
“这个新算法是出自高能所,是我们完成的,而且我们已经完成了小实验的分析。”
“如果让他们后发制人,先完成了大型实验的分析研究,到时候怎么样?说我们的软实力不行?”
“那么庞大的计算中心,有了先发优势,做算法程序还落后于人?”
谭志明连续质问了好几句,随后点名了鲍贺星,“鲍贺星教授,你来说说。”
鲍贺星解释道,“我们论证偏差评估体系的逻辑遇到了问题。”
“直白说,短时间解决不了。”
谭志明皱了下眉头,又看向了廖振宇。
廖振宇说的专业了一些,“我们的分析算法中,偏差评估体系针对的只有十几个参数。”
“大型实验需要分析的参数超过30个,每多一个参数,评估逻辑就会复杂很多,其复杂程度是以指数级提升的。”
“我和其他人一直都在梳理其中的逻辑问题,希望能够形成一个分析的逻辑闭环。”
“但是,很难。”
廖振宇说的摇摇头。
谭志明直白的问道,“廖教授,?不用说原理,你就说你们需要多长时间准备吧。”
“一年。”
廖振宇伸出一根手指,认真道,“我和其他人一起讨论过,最少也需要一年时间。”
鲍贺星认可点头,“一年还说少了,我觉得要一年半,甚至更多。”
谭志明听到这个时间顿时怒了,“项目准备就要一年半,等你们做完,要十年吗?”
“这是在做三-峡工程吗?”
“这要多少经费?给你们十个亿?”
他就是对着鲍贺星说的。
鲍贺星被骂的脸色通红,他一拍桌子站起来怒怼道,“你要是觉得我们不行,有本事就自己来做!”
“这半个月,我们天天加班加点,每天睡四、五个小时,还要怎么样?”
“我们就这个水平了!”
他说完直接走了。
谭志明被怼的有点懵,他呆呆的看着门口,好半天才道,“这个鲍贺星,看着脾气挺和善的,没想到……”
其他人都撇了撇嘴。
鲍贺星说出来他们的心里话,他们是没努力工作吗?
算法太复杂,有什么办法?
谭志明嘴里说着重视项目,但连基础的原理都没弄明白,就知道在一边指手画脚的。
有什么意义?
惹人生厌!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