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151捉迷藏的提取物(1 / 2)

加入书签

半小时前,汤知培熟练地向陈桢桦演示了,他从2℃的冷藏无名草汁中,经乙|醚萃取,获得中性提取物,当他将提取物注入到感染肺结核病菌的实验动物体内时,病菌数量大幅减少。

陈桢桦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她在汤知培指导下,重复了一遍实验,结果完全相同。

“是真的,是真的。”她激动地大哭起来。

送陈桢桦前来的周初琢,看着哇哇大哭的桢桦与汤知培,一时不知如何是好,想安慰又不知从哪儿开始。

等他们两人情绪稍平复些,周初琢才明白是怎么一回事。

原来,汤知培经过无数次的尝试与调整,终于找到突破口,成功从无名草中提取到最宝贵的成分,之所以宝贵,是该成分对肺结核病灶有显著的良性影响,结核病菌大幅减少。

发现这个中性提取物的意义,不亚于找到治疗癌症的特效药。

结核病菌难杀死是世界医学难题,虽然种植卡介苗对儿童的重症结核有一定的预防作用,但对成人肺结核预防效果不稳定,并不能完全阻止结核菌感染和发病。

西药治疗结核病的周期长、费用高,耐药性强,治疗效果不佳,病菌难以彻底杀死。

早在七零年代初,陈桢桦的老师肖梅院士便被任命为中医研究院中药抗结核科研组的组长,负责国家“813”抗结核药物研究任务。

但该任务因十年浩劫被迫中断,直到80年年初才恢复研究,陈桢桦之前也在老师的科研组中,她们翻阅了大量的中医典籍、查阅群众献方。

几年间,先后筛选了100余个中药的水提取和200余种醇提取物,只能缓解症状,根本达不到杀死病菌的治疗效果,最终都无功而返,研究陷入僵局。

而汤知培的发现,无疑是雪中送炭,为研究解燃眉之急。如此爆炸性的好消息,两人等不及天亮,凌晨四点钟敲开肖梅老师的家门。

肖老师的反应与陈桢桦如出一辙,从震惊、质疑,到立刻赶往实验室。

看完整个实验过程与结果,肖梅老师噙着眼泪问汤知培,“小培啊,这个实验你做了多少次?”

“乙醇提取322次,甲醇提取284次,石油醚提取135次,乙|醚提取191次。”

汤知培的实验量是十多人的科研组一年工作量,而他只是一个人。

“孩子,你是怎么做到的啊?”肖梅老师激动的泪水控制不住的往下流。

“其实,这不算难。最难的是冷藏温度,多一度少一度,都不行,只有在2℃时才能提取到。这个物质一直在跟我捉迷藏,一会儿出现,一会儿消失,快把我整疯了。”

半年前,周淮樾来看汤知培,他整个人的精神状态,说句难听话,就是个神经病,蓬头垢面,自言自语,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中,完全屏蔽周遭的一切声音。

那段时间,似乎是黎明前的黑暗,汤知培在一次又一次的实验中失败,好多次他想砸掉实验器材,但望着充满灵性的小草,又感觉它们有生命似的,仿佛翠绿翠绿的汁液是一组密码,只要解开,他也可以像慈云大师父那样,窥见天机。

当《牧羊人》上映时,周围的人都去看电影,只有汤知培还钻在实验室,那个物质终于不在同他捉迷藏,在2℃时,第191次乙|醚提取物样品中,他发现了那个物质。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