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19第一考场(2 / 2)

加入书签

梅香一副了然神情,可算知道当中缘由,少奶奶巴巴举间的先生想讨好老太太,最后荣国府看不上曾经教过少奶奶的先生,不就是看不上他们奶奶?

怪不得奶奶听到这件事情不高兴了!

梅香吐了吐舌头:“知道了,下回我肯定不提。”

对于荣国府张榜求师一事,坊间褒贬不一。

不过这又与史苗有何相干?

她定下的初试时间,眼瞅着就要到了,史苗忙得很,组织一场面试不是一件简单的事,荣国府上的人又没经历过,根本没有概念。

史苗只能亲力亲为,领着姑娘们把事情安排过一遍。

“初试要筛掉一批说话办事不利索的……”

史苗把考试那天负责各个科目的媳妇丫鬟召集起来,再强调一遍注意事项。

“初试场子就布置在松涛院,从角门过来,我们也能来看。一路上各个科目的考官要做好引导工作,考试号牌不可发错。”

“帘子,围屏都要挂好。”

“吃的也预备好,有些时候呢!”

办事媳妇丫鬟们规规矩矩的听着,累虽然有些累,但太太都叫她们‘考官’、“引导员”,活了这么多年岁。

居然还能当个官儿?

尤其那几位被推选出来评判厨艺、绣活和针线的媳妇丫鬟,专门得一个‘考官证’挂在脖子上,别提多新鲜了!

主持的事情交给赖嬷嬷,赖嬷嬷得了一张‘主考官’,唯恐在旁人面前高兴显得不矜持,只能回家偷偷乐。

第一轮初试,考核的是‘体、劳’两科,看门婆子井然有序,给考生发号牌,由小丫鬟分批将人领进来。

首先第一批,就将那些说话不成调子,身子有疾,滥竽充数的人筛掉一批,再带进预备的偏院。

赖嬷嬷还是头一遭文绉绉的说话。

今日她们穿的都是上回家中新做的衣裳,靛青比甲和褚色群,又统一盘着圆髻插着差不多款式的银簪。

赖嬷嬷脖子上还挂着主考官的牌子,十分庄重。

“诸位能来,必是有一技之长着,今日初试,参加者每人三两补贴,入复试者,每人十两,太太说了,还请诸位不要藏私,展示才华。”

当下就有人被唬住,脚底一软就跪下去。

几个考官心里便觉得不成,在那位考生号码下面画了一个叉。

负责厨艺考核的班子率先出来领人:“请随我去灶间。”

随后是木雕石雕的那一组,各自带着自己做好的一样物件让考官评判。

赖嬷嬷道:“几位好手艺……上前来。”

贾敏自己不想坐在位置上,仗着个子小,趴在帘子缝往外看。

贾敏像发现了什么大事,蹲在那儿冲史苗招手:“母亲你看……”

又想起自己这样有失仪态,讪讪站起来,赶紧挨到母亲身边。

史苗和贾姝等人正在品评刚刚厨艺上做面点考生带来的糕点作品。

史苗问贾敏:“怎么了?”

贾敏指着当中一个穿着绿袄粉裙子姑娘:“母亲你看她的手,若经常雕刻,怎么会有这么白嫩的手?”

这姑娘瞧着也就十六七,是当中最年轻的。

史苗把贾敏按在凳子上:“乖乖,稍安勿躁。”

外面雕刻组的考官已经在布置任务:“太太也有几块石头,还请诸位先打个线稿……”

有没有真才实学,一试便知。

果然,贾敏发现蹊跷的粉裙姑娘,一到真枪实干就露了馅儿,考官依着史苗的培训,并不多话,默默打分。

木工组的考核也差不多,荣国府预备了木料和刻刀。

命题考核:“请做个鲁班锁。”

绣娘针线考生人数最多,考核也最快,荣国府不缺针线上的人,一看你绣品花样,针脚,再让在绣架上绣几针,缝补针线和针法,懂行的人一看就能估量出水平。

参加初试者结束考试以后,成绩并不是当场就出来,依着荣国府的章程,会在十日后放榜。

考试结果考官的打分只能做参考,最后还是要由太太和几个姑娘定夺。

几个姑娘倒是新鲜,一会儿看看木雕组,一会儿又在一起讨论绣品,还有品尝厨艺组的菜色,考生都走了,天色擦黑,史苗催她们去吃饭,姐妹四个才作罢。

一路走着,还商量三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