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495页(2 / 2)

加入书签

“好。”面对惊恐的公公,儿媳认真回答,“不去海边!”

有了这句,村长算是安心地闭眼休息。然而,接下来的夜晚,他依然难以度过了。

脑海里都是当初父母、长辈们惊慌的声音。爹娘是问他,为什么会出现在海边,兄长们又是去了哪里。其他长辈则是不敢置信地拉住他的手臂,一门心思想知道,为什么自家孩子消失不见。

当时他才多几岁?定然是没有孙子们大,否则怎么会连爹娘、长辈们的话都无法回答。

只知道不断地发出“啊啊”的动静,又用手指去指海面。

海上风平浪静,完全没有了前面兄长们被卷进去时的汹涌。可是天空依然是灰暗的,隐隐约约,透着一点暗红颜色。

明明之前没有。

就像是兄长们的鲜血,给天空染上了那一点暗红。

……

……

就在村长身边的儿媳都不知公公想了多少,已经从村长家中离开的江湖客们便更不可能知道村长们的这番回忆。

他们各有忙碌之事。

推开祠堂大门之前,君家兄弟做好了看到一地厚灰的心理准备。可等当真见了建筑内部,两人才发觉,祠堂不愧是村里唯一有青瓦的建筑。

哪怕是在眼下这般并非年节的时候,也有人时常清洗。手指在窗台上摩挲一下,再抬起来,指肚看不到一点儿灰。

君阳和君陶四处看了看,没一会儿,就打消打水来擦洗地面的念头。

“只不过,”君陶还是提出,“不是说还要拿被褥来吗?真给它们铺到地上,等咱们走了,村里人还用不用?”

君阳想了想,“应该会带着草席来吧?”

君陶眨眼:“阿兄所言有理。”

君阳看着、听着,掌心微痒,有种朝弟弟脑袋揉上去的冲动。

“那现在,咱们——”他到底没这么做,而是四处看了看,给自己和弟弟安排了接下来的工作。

两人预备在祠堂外面的空地上搭建一个简易灶台。这样一来,若有村民送来的食材是生的,也能直接加工。

哪怕不出这种状况,给大伙儿一人烧些热水,也是好事。

“阿陶,”君阳吩咐,“你去隔壁院子里,看能不能借一口锅。”

寻常情况,一户人家只会有一口锅。若是再穷一些,可能只用瓦罐烧水饭。

借给他们,意味着旁人没法做饭。君阳也想到这点,又说:“他们若愿意,便请他们过来一起吃,再付些铜板。”

君陶麻利地去了。天上,日头越来越暗。

君阳嗅着空气里飘来的海腥味,扭头朝大海方向看了一眼。

不知道是不是时间的缘故,他明显感觉,这会儿的天色,比自己一行下午来的时候要暗沉了许多。

不过……

青年摇摇头,把目光转回身前。

都已经什么时辰了?太阳都要落下去。天色暗沉一些,难道不是理所当然?

他们在操劳,王秀兰也在操劳。

几方分别的时候,考虑到她接下来的差事,梅映寒直接把银子塞在她手中。

要是从前的王秀兰,捏着沉甸甸的银两,心头一定满满都是惶恐。可现在的她,已经能从容掂量一下银子分量,思索待会儿要给村民们一人几钱。

路上,王秀兰也的确如白、梅猜想的那样,把一句“你呢?要不要也和我学一些功夫”说出口。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