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51御状(2 / 2)

加入书签

这其中,是不是有什么误会?

景文帝思索着,正欲吩咐大理寺卿和锦衣卫联手,将此事原委查清。

殿上角落里便有一阵????的议论声传来。

“我看这事还真有可能是真的!”

“可不是吗?我看这殿上好几个都是有名的纨绔子弟,怎么突然就来参加殿试了?”

“你看,那个就是忠远伯府的周逸轩,他做的学问可真是一窍不通,怎么才时隔一个月,也能站在这里了?”

“有钱呗!没听到刚刚严状元说吗?一千两一个红封,忠远伯府上又不差钱,只要买了试题再请人将题目答出,这周逸轩只要将内容多读几遍,考场上默抄下来,可不是能名列前茅、金榜题名吗?”

......

四周的议论声越来越大,范文山抬眼往殿上的后方望去,好几个礼部的官员正像鹌鹑般缩着头,不敢言语。

这个场面,他们不管谁出头,都能被狠狠记上一笔。

诸位大臣的议论声似一把把利刃,直插他的胸口。

往里日他待人和善,兢兢业业,一直都是一副老好人的做派,与朝中上下的官员都是一团和气。但那是因为他位高权重,且与他人无利益纠葛。

如今......

他成了砧板上的鱼肉,有些私下觊觎他位置的大臣,便有些蠢蠢欲动了。

“陛下,严状元所言不可谓不骇人听闻。我朝春闱竟被礼部拿来作为牟利的工具,还望陛下彻查!”一位老臣含泪跪下。

这时,礼部一名侍郎上前跪拜:“陛下,依我之见,也许就是这姓严的哗众取宠,故意说这些有的没的来陷害范大人!”

他神色自然,朝前拜了一拜,提议道:“如今这些学子尚在,不如陛下随机亲自出题考考他们,此事不就可真相大白了吗?”

对啊!

这个主意甚好!

不是说这里面很多是纨绔子弟吗?随机考校一番便可知真伪了!

范文山抬头看了一眼,提议的确实是他们礼部的人。这个人他没什么印象,平日里总是沉默寡言,怎么这会儿突然跳出来为他说话?

他那是为自己说话吗?他提的建议,那是要自己死!而且是生怕自己死得还不够快!

范文山嘴唇张张合合,竟不知道该如何反驳他提出的建议。

景文帝看向跪在地上的几个臣子,心头微动。他走到上首的龙椅上坐稳,从方才那一堆刚刚还在看戏的学子中随机点了几个。

那个大名鼎鼎的纨绔子弟周逸轩便在其中。

景文帝对着身旁的玉公公耳语一番,玉公公将拂尘搁在臂弯上,走上前对着下方选中的第一位问道:“古有云:‘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您觉得如何?”

面前的学子听闻大喜,没想到陛下竟问了这么简单的问题!这还不好答吗?

他自信满满地上前行礼,声音洪亮:“回陛下,此话出自《孟子》,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我等应多学习,常反思,方能有所得。至于‘不亦说乎’,臣以为,是指学到了知识,反思了自身对我等来说亦是喜事一件!

景文帝的眉头紧蹙,盯着下面洋洋自得的这人久久未能回神。

饶是玉公公也轻轻嗤了一声。他不用转头看龙椅上的陛下,便知他此刻心情非常不悦。

玉公公赶紧回身又往陛下身边恭俯着,景文帝的双手捏着椅把,青筋暴起,他又在玉公公的耳边言语了一番。

玉公公走到第二个人的面前将陛下的问题复述了一遍:“北疆地广丰茂,您觉得有何良策以安边疆?”

第二位学子装作不经意地瞥向一旁刚刚完成作答完成的同窗,面容喜悦,顿时也胸有成竹。

“回陛下,臣也曾闻边疆有无数仙山,多奇珍异宝。臣以为可以多派些人手去寻求珍宝,若能侥幸寻得威震四方的宝物,便可使边疆永固,大景繁荣!”

景文帝压抑着愤怒的心情。

好,很好!真是好得很!

这便是礼部千挑万选筛选上来的学子。

若不是现下临时起意,随便问了几个小儿都能答出的问题,这几个目不识丁的草包难道以后要成为朝廷中的肱股之臣?!

玉公公看着陛下渐渐沉下来的面庞,却依然要硬着头皮上前替陛下再问。

??

终于轮到最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