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30第30章(2 / 2)

加入书签

宁国公显得有些惊讶,闵浙一带的官员几乎都是宁王一系,陛下不是不知情,从前有御史弹劾那里的官员时,陛下还特意回护过,也正是如此,当时朝中许多官员才揣度陛下有易储之念,宁王一派自此声势大涨。

赵承策听懂了父亲的意思,解释道:“宁王殿下最近做的事情有些出格,陛下,想必想借此敲打一下。”

说着,同父亲简要提及了自己上次闹市惊马,牵连出宁王可能同北戎有勾结的事情

末了,又补上一句,:“”这回儿臣遇袭,恐怕也同宁王脱不了干系,陛下想必正是考虑到了这一层,才让儿子领兵前去护卫主使调查扬州赋税。”

说实话赵承策自己也略觉得惊讶,这些年,陛下对太子的冷淡已是显而易见的事情了,与之相反的是,宁王的贤名,遍布朝野,势力与日俱增在,朝堂上不说一呼百应,却也自成一派。不曾想,一朝陛下制衡的手段也会用在宁王身上。当真是帝王心术,君心难测。

宁国公点点头:“闽浙两地是宁王经营多年,命脉所系,陛下这次用雷霆手段来势汹汹,可恐怕宁王也不会情愿割肉。此番扬州之行没那么简单。”说完问道,“此行主使是谁?”

“谢钰,陛下命他暂领钦差的职务,巡抚闽浙,同儿子一道去扬州。”赵承策回了,一时有些好奇,问:“儿子对谢玉了解不深,父亲对此人有何见解?”

宁国公笑着捋了捋胡子,道:“当年陛下起事时,身边三大谋臣之首便是谢钰的祖父,谢东阳。当时坊间调笑说李公谋,郭公断,谢公尤侃侃。说谢东阳工于辞令,其实他谋算的本事不在李弼和郭仪之下,但他更擅长的是揣度人心。如今,我观谢钰那个小辈,机智狡诈比起他祖父亦不惶多让,又是一个智赛萧何,机强陆贾的人物。”说着摇了摇头,眼神颇有几分钦佩之意。

李弼当时被封为东阁大学士,几十年前英年早逝,后辈里没有出类拔萃的人物,这些年已经落没了。郭仪也就是赵承策的外祖父,论起来在朝中也是很有影响力的,族中出过几任丞相,好几个侍郎和尚书,只是比起谢家,还是要稍逊一筹。

赵承策把父亲的话放在心里,不由得提出个疑问:“父亲,谢钰谢公子前一段时间同儿子手谈了一局,宁王殿下针对我的消息,也是他隐约透露给我的。父亲,您看依谢府的实力与声望,谢家会在夺嫡中站队吗?”

宁国公回神看自己的儿子,心下也有几分骄傲。那谢钰纵然十分优秀,可自己的儿子也不是庸碌之才。当年,因着陛下戏称一个为麒麟子一个是凤凰儿,赵承策和谢钰没少被比来比去,可比到最后,也只能说,一个骁勇善战,运筹帷幄,为荡平边疆收复失地立下赫赫之功,一个卓尔不群,足智多谋,在三尺朝堂上声名赫赫,实在很难比个长短出来。最后便应了陛下那句戏言,将此二人并称为双壁。

他细细琢磨了一番,叹了口气对赵承策道:“说实话,我们宁国公府一向同谢府没有深交。不过,当年你祖父在时,同谢东阳还是能说上几句话的。我记得当时你祖父对我感叹说,谢东阳此人心思奇诡,颇有几分大逆不道之处,他崇尚的是忠天下,而不是忠君。一心想要辅佐明君营造清平盛世,不过他选明君的标准却不在于嫡庶长幼,只在于品德心性。所以你若是让我判断谢府会如何站队,站不站队,我还真是说不准。若是谢钰此人,也秉持他祖父那套观念,便是站队五皇子也不是没有可能。毕竟五皇子在朝堂上,可是素有贤名。”

赵承策也被这新奇的论调震撼一番,心中涌起万丈豪情,对这素未谋面的谢东阳老前辈好奇极了。但同时,他心中的观念却与父亲不同,五皇子宁王殿下,贤与不贤,还是两说。一个无视国家利益,同北戎勾结在一起的人,一个为了自己的利益,不惜自毁长城,毁坏国之基石的人,无论如何也说不上贤能。

谢钰那孤高自持的性子,难道能委屈自己辅佐这样一个人。

这样的念头只是在赵承策脑子里一过,却没有拿出来跟父亲说。

赵承策为了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