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0章 古所长慧眼识宝地(2 / 2)
相比现如今的乡村小学的没落,那时的农村中小学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正是黄金时代。
古家的两个孩子眼看着就长大了。
三年级以前古春和古超在距家一两里路的村办单级班小学上学,邻居们的孩子们都也去那里上学。古家寨十多个上学的孩子,每家每户的家长每日里轮换着去接送,倒也安全得很。
但是,读到四年级以后就得去距家十里地左右的大队中心小学去就读了,跑来跑去走读的话,一来不安全,二来孩子太辛苦。
学校也考虑到这些孩子们的安全,所以四年级以上的孩子都可以在学校住宿。
自己带被褥,睡“载茬子通铺”,也就是在一大间土房子的泥巴地上夯进去几根将近一米高的树杈,树杈上搭一些杉木或松木原木,用爪钉固定牢固,形成支架,再用洋钉子钉上宽窄不一、厚五公分长一米八的木板子,就形成了一个平整的长条通铺。
住宿的孩子们根据人数平分这张铺,人少的时候每个孩子可以分得三尺宽的床板甚至更多;而住宿的人多的时候,每人只能分两尺甚至是一尺半。
孩子们会把从自家带来的被窝褥子铺上,一个紧挨着一个,依次排开。吃饭则是用自己从家里带来的苞谷面到司务长那里称重后换来的饭票。
学校不提供菜肴,只供应主食也就是玉米糊。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那时候三姓寨的孩子们,在学校里的一日三餐,都是玉米糊。
学校不提供菜肴,那么下饭菜吃则只能是自己从家里带来。
在没有冰箱保存的情况下,从家里带的菜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