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0章 进山之路之古盐道往事15(2 / 2)
莲花坪每家每户都有这么一个甚至几个弃之不能养之吃力的“累赘”。
为了不影响村中其它正常人的日常生活与劳动,村里在很早以前就在异地成立了养济院,将这些残障、智障人士集中起来,由专人进行看管照顾。
这是困扰三老最严重的问题之一。
其次是,由于长期禁锢在这么一个弹丸之地导致了村民们的多种心理问题。
村中是有书院的,适龄儿童必须到书院学习,从四五岁开始,直至十四岁能够参加社会劳动为止,无论男女,均要在书院免费攻读十年,而后再根据综合考核以及各自的禀赋分配相对应的工作。
先祖薛刚当年离开神农架时,把他帅子营里从庐陵王府搬去的许多书籍又都搬到了十七营,并且还留下了好几个年纪稍大不便长途奔袭的博识老先生,吩咐十七营驻扎的官兵,务必时代保持耕读习惯。
“有田不耕仓廪虚,有书不读子孙愚。仓廪虚兮岁月乏,子孙愚兮礼义疏。”他是如是说的。
一千多年来,除了原有书籍,村中一些博学的人士也留下了数目不菲的手写书稿。
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但书中也有让人不安分的东西。
几乎所有的莲花坪村民们都从书院和书本里知道,泱泱华夏,源远流长,地大物博,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可是他们却只能世代蜗居在此弹丸之地,如井底之蛙,偏安一隅。
久而久之,就有了一丝莫名的愁绪像瘟疫一般漫延在整个村子里,萦绕在每位村民的心间。
这种愁绪包括了焦虑、精神紧张、孤独感和压抑感和一些说不出来的感受。
因为与外界的联系被阻断上千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