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151章 进山之路之古盐道往事26(2 / 2)

加入书签

头佬下有扁担名额的搬运工,每搬扛一天货物,按码头当天收入,由头佬按份分钱,每人三五银元不等。

无扁担名额的临时工被称为“拉洋荒”的,属于最底层的码头务工人员。他们的收入与头佬按四六、三七甚至是二八开,往往辛苦一天也只能得几角、块把钱。但若想补上一条扁担名额,则需向头佬交付高达二、三百银元的扁担费。如此高昂的扁担费,使众多的“拉洋荒”的临时工,根本不敢问津。

而跑船的船夫们为谋生计,不得不冒生命危险。

常年行船于大江风涛之中,覆舟丧生的事故如家常便饭。

码头夫的命运则更凄惨,他们大多是破了产或失去土地的农民,为生活所迫而背井离乡来到汉口,找到做码头挑夫的席位,才能在一些偏僻的小饭店或沿江沿河胡乱搭建的棚子里落脚。没有活干的,则在后湖一带(如今已是马路宽敞、高楼林立之地)的荒郊野外临时搭个窝棚栖生,这些人被官方称之为“不耕、不织、不贾、不商之民”,“庞杂足虑”的社会“危险分子”。

汉口的大部分原本是一片湖沼地带,泛称后湖。

每到夏秋汛期,汉江与府河之水屯聚于此,多会酿成水灾。因而有“水涨千层浪,水退满湖荒”之说。

为治后湖水患,汉阳府在汉口镇后面修了一道长堤,人称元公堤,又名后湖堤。堤后有一条修堤取土形成的水渠,因其盘绕如带,故名“玉带河”。

每年夏秋季节水面上涨时,玉带河可以疏导汉江与府河之水,绕元公堤至堤口注入长江。后来堤上逐渐有人居住,继而发展成一条街道,名曰堤街(也就是今天的长堤街与东堤街)。渐趋,堤内与堤上人口愈加稠密,再也找不到建屋之处。人们便纷纷选择玉带河以北地势较高之处,垒石堆土筑成墩、台,盖房居于其上,于是在汉口便出现了一个个以各种“墩、台”而命名的居民点,至今尚存。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