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6章 财经国际贸易2(2 / 2)
值得一提的是,像唐朝时期这样的义仓粮是王公贵族之下的所有人有田产的人以及没田产的商人都要每年上交的。但富户交了也白交,因为朝廷只赈济不被列为富户的百姓,《旧唐书》记载:“富户不在支给之限。
总之,不要将古代义仓和现代储粮制度混淆,误以为义仓也是花钱收购粮食的,因此大吹特吹。
义仓有其优越性,也有对应的缺点。毕竟对于本来就要交税的百姓来讲,增收义仓粮确实是个负担。
未央不指望皇帝们能放弃免费征收,这不现实。
她主要是想提醒汉武帝之前的皇帝们,不要光储备粮食,很多东西都可以一起加入其中。
调控物价可不是只需要调控一个粮食。
【接下来我们再说一说怎么施行经济霸权,以三国时期诸葛亮的操作为例。】
诸葛亮有点惊讶。
他
没想到自己还能作为经济大才被提起。
【后世各国饱受他国对又是那个他国饱受它的钳制。最出名的就是他国规定了很多东西的购买必须使用他国货币支付那么别国想买这些东西就得先把本国货币换成他国的。】
【诸葛亮干了类似的事情他规定购买蜀锦一律要用蜀国特制的直百五铢来结算。由于蜀锦的畅销哪怕魏国和吴国不乐意直百五铢也渐渐在两国流通起来。】
【诸葛亮为什么要这么做?因为蜀国之前由于缺钱瞎折腾了一波大量铸造了新钱直百五铢。直百五铢的重量只有普通五铢钱的四五倍但是蜀国愣是规定它能买百倍的货物。】
经过之前大明宝钞事件众人渐渐对这个乱印钱的危害有了一定的了解。
现在一听直百五铢的规定
这铜钱压根抵不上那么多货物的价值拿它出去买东西百姓不就亏了吗?刚开始还不显时间长了百姓也吃不消啊。
不过诸葛亮这么一搞直百五铢的价值就无形中拔高了。它靠着和蜀锦这种高端货绑定硬生生成为了价值百钱的货币。
可是??
【魏吴想要买蜀锦得用直百五铢。直百五铢哪里来呢?当然是用魏吴自己的货币和蜀国换。而一百枚汉五铢钱才能换一枚直百五铢蜀汉拿着这一百枚汉五铢钱又能造二十多个直百五铢。】
众人:……
妈呀!诸葛亮你也太恐怖了吧!
你这是做生意赚钱吗?你这是抢钱!卖东西赚一波就算了铸钱还要赚一波你良心不会痛吗?
诸葛亮摸了摸自己的良心觉得不痛。
不坑魏吴那就得蜀汉百姓承担这部分损失。所以思来想去还是把经济泡沫往其他地方转移吧。
曹丕和孙权:……
好气啊但是没有办法。民间购买蜀锦的行为根本没办法禁止他们不可能让世家忍着不买蜀锦。
什么你说这样蜀汉就赚大发了?世家财大气粗不在乎。
而且他们反正也可以把损失转嫁给百姓。
算到最后其实利益受损的不仅有两家百姓还有百姓身上承载的两个国家。
总之蜀汉赚麻了。
未央在旁边出馊
主意:
【他用蜀锦绑架你你也可以用别的特产绑架回去。加油我看好你们。】
未央没说的是反击之前得确定自己手里有能随机应变的经济学大拿。不然诸葛亮一变招你没办法及时反应还是得吃亏。
未央不是太看好魏吴他们真有这种大才的话之前也不会被蜀汉的直百五铢绑架了。
【接下来我们再说说民不加赋而国足。】
未央说这个可不是什么好意因为这一点从东周时期的齐国就开始用了后头的王朝也在用真正受损的只有百姓。
所以未央完全没必要解释给皇帝们听她这番解释是说给百姓听的。
至少让百姓知道为什么自己也没交太多的税怎么一年到头还是攒不下钱?
【从春秋时期的齐国开始就有这个操作了。齐国临海可以靠着海水制盐成本远低于内陆的矿盐井盐。所以齐国可以用低价大量向各国售卖食盐最终掌握整个天下的盐业。】
【靠着这个齐国获取了大量利润可以实行低税制度。于是齐国人可以生活得比其他国家更加滋润
【毕竟有其余国家替他们负重前行他们给齐国提供的盐钱就抵了这些税了。一直到战国末年都是如此。】
春秋战国其他国家的国君百姓:……
扎心了。
齐桓公和管仲狼狈为奸坏事做尽实在可恶啊。
【等到天下一统海盐基本掌握在了皇帝手里。抛开那些世家大族钳制皇帝的特殊情况不提比较靠后的王朝都可以自行制定盐价。】
【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当皇帝的可以表面跟你说“我就不收那么多税了”然后背地里提高盐价于是你省下来的钱就得拿去买盐。】
【到最后你看似没交税其实交了税。但因为你是买了东西而不是直接交税你就会误以为自己其实没交多少税。怎么都想不明白明明税低为什么还是攒不下钱来。】
当然还有更丧心病狂的盐价抬高不说税也不少收。不过这种没什么好下场等百姓活不下去的时候它就要完了。
听懂了的百姓们人都傻了。
百姓其实很好忽悠的。
你跟他说官府只收一点点
税,他看到收税的时候确实收得少,就会单纯地相信你,然后歌颂皇帝是好皇帝、官员是好官。
跟百姓玩这种心眼是封建皇帝们的老把戏了,所以现在翻车也怪不得别人。
不过知道了真相,其实作用也不是特别大。除非是那种百姓本身就忍不了了的时期,会加速他们造反,太平年间的百姓可能只会抱怨一下,不敢真做什么。
未央只是维护百姓的知情权,如果能推动那些爱名声的皇帝收敛点就更好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