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88专题奇文共赏1生子文之曹刘,生(2 / 2)

加入书签

总之就是相爱的两个人要旗鼓相当呗。

刘彻好奇:

“这个题材还能怎么伤害始皇?”

卫青不解:

“陛下这就默认受伤的是始皇了吗?”

刘彻理所当然地表示:

“反正始皇都受伤两次了也不介意再来第三次嘛。”

【提到强强老夫第一个想到的便是有一本写秦皇汉武的小说。这应该是最符合强强定义的故事了毕竟没人比他们强。】

刘彻忽然僵住:

“等等不是朕想的那样吧?”

始皇捏扁了金樽:

“刘彻和他的卫青在一起就够了!不要牵扯到朕!”

此时此刻秦皇汉武同时达成了对彼此的嫌弃并且申请独美。

可惜没有人受理。

不仅没有受理戌狗教授还把原文发给了两位当事人。表示有空的时候可以打开看一看丰富一下眼界。

二人:朕!拒!绝!

刘彻/嬴政滚出朕的世界啊啊啊!

见他们没有要看的意思戌狗教授还很遗憾:

【你们真的不看看吗?里头还有唐太宗成了你俩儿子的这个情节呢!】

始皇:他连朕孙子都当过朕不稀罕。

刘彻:谁要和始皇有个儿子啊!等等这儿子怎么来的?领养的?魂穿的?总不会是朕生的吧?

李世民:怎么又是朕当儿子?朕不高兴了下次让朕当爸爸!

客服小小声:当爸爸就要和秦皇汉武在一起了您喜欢哪个?

李世民:……那还是当儿子吧。

戌狗教授看够了好戏才进去下一个话题。

【第三个题材叫做生子。】

【也就是生孩子的意思不过这个生子呢不局限于男女。毕竟编故事嘛男人可以生孩子也不算什么稀奇事。】

之前古代男人们才被后世科学家研究男性生子给创过他们十分应激几乎是立刻就警觉了起来。

谁?谁生子了?

千万别是自己哪怕是在小说里生子也不成!

刘彻想到自己和始皇有个唐太宗儿子更是警惕中的警惕。

还好教授说的不是他:

【生子文最出名的是东汉末年至三国时期的那一对后世人会产生这个脑洞主要源自宋人辛弃疾的一

首词。】

辛弃疾意识到了不妙他开始疯狂回想自己都写过什么词。但是太多了一时半会儿根本想不起来。

【这首词里有一句叫做“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是的后人根据这句词编出了一个曹操和刘备相爱生下了孙权的故事。】

曹刘孙:……???!!!

正在喝水的孙权直接呛住了。

“咳咳咳!幸好朕是被生的那个不是生子的那个!咳咳咳!”

孙权此刻万分庆幸差一点点啊差一点他就成了那个生孩子的。幸好他比曹刘小一辈这两人和他爹孙坚是同辈人。

也不知道罗贯中是不是因为看了这首词才灵光一闪写下了“曹刘煮酒论英雄”。

总之辛弃疾那个时期《三国演义》还没问世

辛弃疾这么写大概率不是为了押韵就是考虑到了孙权的年龄确实比二人小一辈应该搭配“生子”这个话题。

曹操和刘备却没空思考为什么孙权才是被生的那个。

曹操:“所以到底是本司空生的还是刘玄德生的?”

刘备:“所以到底是朕生的还是曹孟德生的?”

这个问题很重要!

客服:你俩表字都有德确实般配。

曹刘:闭嘴!

客服:OxO

戌狗教授表示这只是一个梗没有人真的写成小说。所以到底是谁生的你们可以内部解决谁打输了谁生。

曹刘:……

此时此刻曹操想起了自己初平三年助袁绍打败刘备、陶谦的往事。

刘备也想起了自己建安十三年在赤壁与孙吴联手击败曹操大军的经过。

于是二人都满意了。

【下一个题材让我瞧瞧是什么。】

戌狗教授整理了一下眼镜抓着镜腿仔细看了半天。

【哦下一个题材是性别转换。】

众人:?不会是我们想的那个意思吧?!

【性别转换就是男变女、女变男。比较常见的还是三国题材的小说后世很喜欢给三国名人转个性比如诸葛亮变女人和周瑜谈恋爱。】

诸葛亮的微笑僵住了。

他不确定地问道:

“亮与周都督……?

周瑜和他都不是同一批出仕的人,周瑜出名的时候他还在求学。哪怕后来有过交集,也不算多,基本就是赤壁之战那次了。

到后头刘备入益州的时候,周瑜已经去世他们也就彻底没了往来。所以拉郎为什么会拉到他俩头上?

【因为三国演义给你们两个弄出了一个“既生瑜,何生亮的宿敌感。】

戌狗教授把二人之间门的故事交锋大概总结了一下,发给双方。

诸葛亮看完:……

周瑜看完:???

罗贯中默默抱紧了自己。那个什么,他真的就是随便写写,随便写写!

【其实后世还有全三国一起性转的作品,可惜老夫没有拜读过,不能为大家分享大致内容了。】

三国众人:老天保佑!幸好他没读过!

经过之前的雷文口诀洗礼,他们现在不想知道任何一个和他们有关的小说内容,一点都不想!

为了赶紧过掉这一趴,他们疯狂催促教授快科普下一个题材,他们已经等不及了。

三国已经有两个了,接下来该其他朝代遭罪了吧?

【下一个啊,下一个是:青梅竹马。

唉巧了吗这不是?后头还跟着花季雨季、近水楼台、豪门世家、情有独钟、欢喜冤家、因缘邂逅、天作之合、天之骄子……这都能对得上啊!】

众人:对得上什么?不会是说有谁的故事能完美对上这么多题材吧?!

一时间门从魏晋南北朝到宋元明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