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122全息始皇穿刘辩2始皇基础朕打好(2 / 2)

加入书签

部下回道:

“丁原接到皇帝诏令,摔了我们送去的金银财宝,已经和留守洛阳的人打起来了。”

董卓:???

丁原你可真会审时度势啊,一听说小皇帝还活着立刻跟老子割席,可把你能的。

董卓气得额头青筋突突直跳。

始皇带走吕布的时候可没让吕布杀丁原,所以丁原还能活着给董卓添堵。

历史上董卓忽悠吕布杀掉丁原,是觉得这家伙驻扎在洛阳附近会威胁到自己。正好丁原死了吕布就能带着对方的剩余人手投奔他董卓,这招堪称一箭双雕。

现在没了吕布,董卓只能继续和丁原维持表面的和平。

结果还没来得及想出别的办法处理掉这家伙呢,对方先被小皇帝找了上

门。

事实证明他忌惮丁原没忌惮错这家伙是真的会背刺他的。

丁原:“啊呸!本将军当初进京可是何进假冒陛下旨意骗来的我可没有你那么大的野心!现在陛下亲自下诏书了本大汉忠臣当然不能与你狼狈为奸!”

董卓:???要点脸!

谁不知道当初何进是假冒陛下旨意的?结果一个两个不还是跑来了?打的什么主意以为别人不知道呢!还好意思说自己是忠臣!

不过是看小皇帝没有大家以为的那么好掌控恐怕是个难对付的英主这才飞快地改变口风投诚罢了。

董卓不得不摒弃前嫌去找袁隗商量对策看能不能从皇帝是假冒的这一点上做文章。

结果他们还没商量好怎么弄外头都已经认了对方的身份了。

原因无他皇帝身边有荀氏、王氏等不少大世家的子弟这些世家子总不会认错皇帝吧?

始皇:该利用世家声望的时候就得用。

世家危险是真危险好用也是真好用。

问题不大还能控制。

始皇已经不把董卓放在心上了关东联军准备完毕洛阳遭受两面……三面夹击丁原拉拢了其他边军一起对董卓下死手效果不错。

于是始皇腾出了空来可以思考该怎么打断世家的垄断。

世家恐怖的地方一是家族子弟可以轻易做官

但是说到底还是第一条问题最大。

后世没有世家垄断的王朝难道就没出现后两种情况吗?是出现过的。

明清时期照样有首辅太傅一类的满朝都是他们的学生门人结党营私把控朝堂。也有家族枝繁叶茂到处联姻广结亲家。

但他们却无法延续太久的辉煌因为这只是一两代人的结交。

所谓人走茶凉如果领头人去世了他的下一辈或许还能得到姻亲和学生的帮助。

但是再下一辈呢?第三代的人有了新的关系网进入了新的姻亲和师生体系里谁还搭理你?

因而后世非常在乎家中子弟的科举之路。

只有子孙争气继续在朝堂上做到高官才能以利益维持

住这些关系网。

否则都是昙花一现。

如今的世家却因为并不需要担心族中子弟当不上高官、掌握不了权柄,可以轻轻松松维持他们的人脉。

而遇到朝代更迭,世家又能龟缩起来。等到改朝换代完毕,他们借着之前的家族声望、家中出过什么高官能人,又可以轻轻松松入朝当上大官。

所以想要打破这个垄断,什么门生故吏和姻亲关系都不用考虑,直接掐断他们族中子弟轻易当官的路子就行。

等到世家青黄不接,附庸而来的关系网自己就会散开。

这种事情在两汉本身就不少,不少世家几代没出高官之后,渐渐就从一流掉到了末流。只是总有新的世家填补上来,就显得世家一直都在了。

始皇与众人商议道:

“如今选官只看孝廉,虽有考核却只是走个过场,朕以为不妥。”

大汉的选官是看名声的,世家子出仕之前先营造个好名声,比如孝顺这种。然后就可以举荐当官了,顶多再走走流程搞个考核。

然而考核真的就是考考而已,考成什么样并不重要。

重要的是举荐人在皇帝跟前有没有面子。

有面子的提议让他补哪个职位的空缺皇帝都乐意答应,没那么大面子的,皇帝就随手塞去当个小官了。

总之能不能当大官那是皇帝说了算的,只有小官他们可以随便安排。

始皇表示:

既然有考试,那就给朕考出高分再当官。

这是大汉本身就有的制度,他又没有凭空生造,有意见你们找订立考核制度的刘家先祖提去。

而且之前灵帝不乐意给世家面子,随手给十常侍的党羽塞了一堆高官,世家还不是得捏着鼻子认?

现在能靠考试拿官职,算起来比光看皇帝心情不知道好了多少。

你们世家可占大便宜了,别不识好歹。

当然,始皇也没打算和世家撕破脸皮,闹成灵帝那样。所以为了不引起世家的反弹,他承诺举荐入官的规则可以照旧。

跟以前一样,受举荐者才有资格参加考核,在朝官员和世家名流都拥有推举权,寻常黎庶无法参加。

一下子就弄出天底下人都能参与的科举完全是不现实的,而且也没有必

要。庶民字都不认识,你让他考什么?

能参加的无非是世家子弟和寒门子弟。

始皇打算徐徐图之。

“世家子无论考核成绩均能得授官职。寒门子弟考核优异者才可授官,只是官职不得太高。入仕之后,再进行每年一次的考核,以表现定其升降。”

如此一来世家里有本事的人自然能当上实权高官,没本事的就给他去做表面光的闲职。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