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28章 6形有余与不足的典型症状及高效补泻疗法(2 / 2)

加入书签

在中医的理论体系中,邪气与正气、气血、脏腑之间的关系错综复杂而又微妙。仿佛是在描述一种身体与外来不良因素(即“邪气”)之间的微妙较量,尚未达到正面冲突的阶段。

“邪气尚未与气血相并”。在中医看来,邪气是指一切能够导致人体疾病的外来因素,如风寒暑湿燥火等六淫之邪,或是情志内伤、饮食劳倦等内生之邪。而气血则是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它们在经络中运行不息,滋养着全身。当邪气尚未与气血正面交锋,即意味着疾病尚未深入脏腑,尚处于较为表浅的阶段。

“在五脏仍处于安定的时候,有邪气侵袭则邪气只是滞留在肌肉”这句话,进一步阐述了邪气侵袭人体的过程及其影响。五脏作为人体藏精气的核心器官,它们的安定与否直接关系到人体的健康状态。当五脏安定,正气充沛时,即使邪气侵袭,也往往只能停留在较为表浅的层次,如肌肉之间。此时,邪气虽然存在,但尚未对脏腑造成直接损害,因此病情相对较轻。

“使肌肉有蠕动的感觉,这叫做微风”,这里的“微风”并非指自然界中的微风,而是中医对一种轻微病邪侵袭人体后所表现出的特定症状的描述。肌肉蠕动感,可能是由于邪气在肌肉间游走,影响了局部的气血运行和经络通畅,从而引起的轻微不适感。这种不适感虽然轻微,但也足以提醒我们身体已经受到了外邪的侵扰,需要及时采取措施进行调理和防御。

综上所述,当邪气尚未与气血相并,五脏安定时,若有邪气侵袭,多表现为邪气滞留肌肉,引起肌肉蠕动等轻微症状,中医称之为“微风”。此时,我们应注意调整生活方式,增强体质,以防邪气进一步深入体内。

黄帝问怎样运用补泻之法进行治疗呢?

岐伯说:对于“形有余”的情况,应当泻足阳明的经脉。在中医理论中,足阳明胃经是一条非常重要的经脉,它贯穿于人体上下,与脾胃功能紧密相关。当人体出现“形有余”的状态时,往往意味着体内有邪气积聚或气血过盛,此时通过泻足阳明经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