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65手足之亲(2 / 2)

加入书签

“温惠,何不再想想,朝中究竟是谁与冯氏水火不容,欲置之死地而后快”

“殿下,留步”

是太极之殿,九重玉阶

金冠蟒袍的太子正独身一人缓缓往下,斜阳将他的背影拉得奇长,长到携少年身后整个金阙宫城共葬于如火如荼的血红之中

是阴骘的眸光,是抿紧的唇角

而当一只大手滞住了他的步伐时,元恪再也忍不住,回眸厉声呵道:

“请司徒自重!”

银白的蜘蛛亮起了他锋利的毒牙,可在自负的母族眼中,这些都只不过是小儿沉不住气的浮躁罢了

他憎恶冯氏,他记恨冯氏,他做梦都想变成冯氏

到时元恪即位,说不定,他就是第二个冯太师

对视,司徒高肇并未松开握住元恪肩膀的手,甚至还站在更高的玉阶上静静俯视着少年,玉笏揣在手中,神色却无说出的话半分哀伤

“恪儿,今日是容娘的生辰,晚膳来舅父府上小坐片刻罢,外祖母和英娘都很想你”

又是这些话,天天把他可怜的母妃挂在嘴边

袖中之拳紧握,可少年脸上却慢慢褪去了厉色,取而代之以一成不变的假笑面具

“司,呵,舅父有话直说便是”

“恪儿呐,太子妃之事舅父不怪你,那于氏满门忠烈又随着先帝出生入死,于理是该抬举他家女郎,只是啊,真真可怜了英娘的一片痴心”

啪,感情牌

高肇很满意得看着掌下少年微微动容的神色,殊不知人家只是蓦得忆起了自己可怜的生母,对父皇依是一片痴心,痴心到离世前的那刻都笃信文帝会为了她严惩冯后

殊不知后者才是“真爱”

一句病故,两句赐封,就彻底蒙上了满朝文武的眼鼻口舌

真是讽刺,“舅父”的“司徒”之位,渤海高氏如今的“煊赫”,竟都是踩在母妃的尸身上才得来的

“......孤自会好好待她,舅父又何必拐弯抹角说这些个,一家人”

元恪将最后三个字咬得极重,嘴角弧度刺如冬日‘暖’阳:

“何不敞开天窗说亮话”

“恪儿真是重情义之辈”

先是缓缓收回了自己的手,司徒大人继而打量起四周,确定周遭无人之后才缓缓揣着玉笏走下玉阶,用眼神示意元恪,舅甥俩边走边聊

“.......”

还真把自己当个人物了

身后,是少年瞬得阴沉下来阴骘的脸,倘若此刻元恪手里有把匕首的话,说不定他就会丝毫不带犹豫得扎向“舅父”的脖颈

烦死了

当然,当高肇回眸的那刻,太子又重新戴上了那张假笑着的面具,一口一声舅父叫得亲热,直迷人心眼

“陛下,已准许了彭城王一同南下,监国之职,并交与任城王元澄”

“这是好事,六皇叔文武双全,得此良将陛下更如如虎添翼,直捣黄龙指日可待”

“先不论任城王之父只是陛下曾祖父之子,与中枢的几位亲王不能相提并论,可,恪儿,你可知那元澄的王妃,姓”

“冯”

“乃冯太师第七女”

世上诸如渭阳君冯令灿那般高傲不认命者终是少数,何况她不仅是太师之女,更是文帝姑姑唯一的遗女,还有一张与文明太后有几分神似的脸,婚姻之事,但凡她不松口,旁人根本劝不动(也不敢逼)

但下面几位年岁相近的姊妹呢,冯氏眼看着江河日下,她们又失去爵位依傍只能仰人鼻息,自然一个萝卜一个坑,赐给了那些宗室郡王

长兄再亲厚终究隔了一层,更何况冯家还是那个家庭氛围,自顾自,鸟各飞

及笄纳吉等都是汉家的传统,鲜卑人成熟得很早,文帝现在才三十五不到,二公主元嫣就已经十八九了

当然,这一切的一切落入政敌渤海高氏眼中,都是最见不得的“抬举”之举

再抬举干脆子承父职,将南平公一步封为太师得了

“而且南平公这次也随大军南下,陛下甚至还给他像模像样封了个‘将军’,车骑大将军,位列上卿,正二品呐”

高氏只有元恪母妃作挡箭牌,冯氏却有三者,太后太师皇后,文帝即位时只有五岁,说是太师为父,太后为母一手拉扯大也不为过

哦,外加还有个“挚爱”,冯后

南平公只要坐那不说话,可怜巴巴得望向文帝继而用袖子擦擦泪,再忆忆往昔岁月,后者再怎么心硬,都会分他一块肉吃

冰冷的权与利之下,也总有些重要的情与义

“而舅父的人,却无一者得以重用”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