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第6章(1 / 2)
《红楼之黛玉修仙日常》全本免费阅读.cc
自龟丞相走后,接下来的路途都无事发生,顺风顺水地平稳。
睡了一觉,黛玉还没忘记齐天大圣的事,第二日一醒来,就缠着芙蓉问起真正的西游之事。
芙蓉哪里知道那许多,很多事她也是道听途说来的。能知道齐天大圣存在,还是因为她活的够久,刚生灵智,懵懂之时远远见过玄奘法师罢了。
面对黛玉的问题,纵然芙蓉绞尽脑汁想着自己听过的传言,也时不时哑然,不知该如何作答。
两三次过后,黛玉察觉到她的迟疑,便不再问这些,转而问起了大唐时期的风土人情。
此次去外祖家是黛玉第一次出远门,一路上也见了沿途风景,但路程多半在水上,水景见的最多,时间一久,就觉得无趣了。
像李太白诗中“奔流到海不复回”的黄河,“疑是银河落九天”的庐山瀑布,王摩诘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都是她不曾见过的壮丽风景。
“这些景色,是否都像诗中所写一样?”黛玉转过身子,歪头看向芙蓉。
芙蓉忙松开手,还没挽好的头发,松松散散又落了一肩。
小心将绕在簪子上的头发拆下来,芙蓉手下不停,再次分好头发,才道:“姑娘说的这些景色我都见过,只是每个人的感觉不同,我却没有感受到这些诗人所见过的苍凉恢弘。”
“像庐山瀑布,我去过好些次,都没发现有什么稀奇之处。”
黛玉皱起鼻子,为截然不同的说法感到困惑。
芙蓉稍稍扶了下她,道:“姑娘坐正些,当心扯着头发。”
见黛玉一副想不明白的样子,芙蓉道:“同样的景色,在不同人看来,也有不同的感觉。兴许,当时李太白去庐山时,定是雨后初晴,他在山脚下仰着头向山上看,见水汽蒸腾,云雾缭绕,飞瀑湍流,自觉自身渺小,所以觉得瀑布壮阔,如银河倒悬。但我去时,不论是晴时还是雨后,都会攀上绝顶,从上往下见瀑布流淌,也不过是水汽氤氲。十个瀑布,有九个都如此,便觉得无甚出奇了。”
她说完,黛玉沉吟片刻,若有所思地道:“世人都尊太白为诗仙,但他终究是凡人,人力所限,无法做不到如芙蓉姐姐你一样探究全貌,能将‘银河’踩在脚下。所以太白先生只能穷极想象,才有了这样既如空灵幻梦,又有雄浑气势的句子。”
她仰头,芙蓉跟着往下移梳子。
黛玉道:“我曾读过唐人的咏蝉诗,虞永兴写的蝉品性高洁,是因他本人性情忠直,直言敢谏,深受重用;骆临海的蝉‘露重难飞’,是因他落拓苦困,狱中沉郁难言;李义山的蝉满腹牢骚,是因他摇摆不定,被左右诘难又无力从漩涡中摆脱。”
顿了顿,黛玉总结:“可见,不仅是同样的景在不同人眼中有不同感受,心境不同,也会影响不看景看物时的感受,前人托物言志,就是如此了。”
黛玉从镜子中往后看,对上芙蓉低垂的眼,她偶尔能从那里捕捉到一丝冷色,并非冷漠,而是见多了世事的平淡。
芙蓉姐姐是妖,修行了许多年,大约见惯了世间风景。她看水看江不过看了一个多月便腻了,芙蓉姐姐却看了上千年,是不是也腻了,对这些提不起兴趣了?
有朝一日,我也会看山见水,都觉得索然无味吗?黛玉在心里问自己。
这个问题有些深奥,她才活了这么几年,世间的风景才见过冰山一角,如何能想出来?一时有些陷入了迷思。
芙蓉不知道她的念头转到哪里去了,只听她说这个蝉那个蝉的,又有一番点评,点头赞道:“是姑娘说的这样。姑娘好生博学,已经能自己悟出道理了,再读几年书,都可以当先生了。”
黛玉被打断了思绪,从迷惘中挣脱出来,登时脸上飞红,“好姐姐,我不不过是读了几本书而已,怎么能当先生,叫人听了,怕是要说一声轻狂!”
芙蓉惊讶道:“怎么会?真有人这样想,那肯定是他自己读不好书,嫉妒别人有读书的天分。”
“读了几十年书还不如姑娘读两三年的,可不就要嫉妒到发狂么?有这闲工夫,不如再多读读,说不定哪天就能龙场悟道,名传天下,红眼病自然就没了。”
说罢,她还肯定地点头,觉得自己说的非常有道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