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苏迨回家(2 / 2)
“你就是玳儿吗?”苏轼率先朝小姑娘开口,以示友好。
玳儿站在季璋身边,一眼便瞧见了他身边的灵素。来小院的人少,故而她那日虽只远远瞧过灵素几眼,还是记下了他的容貌。
玳儿抬头看了看季璋,见她没任何反应,中规中矩地朝苏轼行了一叉手礼,“见过郎君。”
那日院内的对话,她在屋内依稀听到了一些。故而知晓了灵素是郎君身边的人,自然而然便推出了苏轼的身份。
“免礼。”
苏轼摆手免了她的礼,毫不吝啬地夸赞道:“不愧是闰之养大的,果真聪慧。”
“之前送你的那对磨喝乐,你可喜欢?”苏轼继续释放着友好的讯息,主动与玳儿拉近关系。
见他如狗皮膏药般黏上来,季璋直觉不妙,伸手将玳儿拉到身后,扭头吩咐道:
“你与宝姐姐守好家,午膳随便弄些吃。等我回来晚些给你们做好吃的。”
“知道了,娘子。”玳儿不再理会苏轼,转头跑进了浴间,寻二宝去了。
想来那人是娘子的夫君,不会对她不好的。
苏轼看着玳儿消失的背影,苦笑道:“闰之,你就这么防备我?”
季璋睨了他一眼,避而不答:“不是说去接迨哥儿吗?走不走?”
见她不肯与自己多说一句废话,苏轼也只好作罢,“走罢,先去上天竺寺。”
*
上天竺寺,正殿。
苏轼带着灵素在正殿内上香还愿,辩才与季璋站在殿外稍加等候。
“苏大娘子几日不见,可还安好?”辩才自来熟般打着招呼。
季璋将那封信拿出递给辩才,皮笑肉不笑道:
“我日日等,皆没一点风声。今日通判大人才刚回,直接就瓜熟蒂落了。高僧,你这般做派,真地很难让民妇相信这所谓的‘佛缘’是天意,不是‘人意’啊。”
她次次来,布施、香火一样不落,却什么也得不到。苏轼远在杭州之外,反倒成了这第一个知晓能接迨哥儿回府的人。
辩才接过自己写的那封信,何尝听不出她话中的控诉。他慢悠悠地将信收好,出声解释道:
“通判大人离州赈灾功不可没,为小公子积攒了不少善缘。”
言下之意不外乎,若是苏轼赈灾失败了,苏迨这佛缘是攒不够的,也就不会出现这封信了。
敢情她们这些小老百姓累断腰的贡献,也不及上面之人洒洒水。
事实虽伤人,但季璋不得不承认,苏轼的功劳确实更大些??他能从根本上解救两州百姓,而她只能暂时救济城外的部分灾民。
用两州百姓性命换来的善缘才能填满的佛缘窟窿,若单靠她一人,怕是这辈子都无缘见到苏迨了。
季璋瞧着正殿内的背影,沉默半晌后蓦然转移了话题,“法师,您给句痛快话,今日我真能顺利接出迨哥儿吗?”
眼下没有替代人选,还俗仪式无法进行。苏迨就算是回府,仍是以出家人的身份。可就是因有出家人这层身份的枷锁,季璋这才担忧这和尚又会拿乔说事。
“自然。只是,”
辩才一顿,季璋直觉不妙,迫不及待追问道:“只是什么?”
“只是大娘子您命中只有一个‘dai’字的孩子傍身。若是想要小公子安然无恙,身边不可有与之相冲的其他孩子。”辩才解惑道。
这与点名道姓,有何区别。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