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68自有想法(1 / 2)

加入书签

次日,天光熹微。

宋铮从禅房迈步出来,正要去找宋尚和赵天亭商量一下上路时间,可一抬头就看到一位手捧书卷的书生。他束发规整、玉冠端正,一袭青色长袍似清风拂柳般吹给宋铮一股文化气息。

见到宋铮出来,他眼睛一亮,急急向前两步,弯腰向她行过一礼,“恩人!”

宋铮:???

阿玖从屋内探出头,见到此等场景,微微眯起眼睛瞟向宋铮,眼中的疑惑霎时被酸意替代,“恩人?你又成了谁的恩人?”

什么鬼?

宋铮用手糊住阿玖的脸将他推进屋内,又转身看向那位书生,好奇道:“你是......”

“啊?你不记得我了?”那位书生一脸天塌的表情,“筝姐儿,你真不记得我了?”

筝姐儿这个称呼一出,宋铮颇有些恍惚,下一刻内心同样感觉天塌了!

这是原身认识的人?她没有记忆啊!

那位少年见她神情尴尬,赶忙上前报上自己的名字:“在下李舜华,多年未见,筝姐儿不记得也情有可原。”

李舜华?好熟悉的名字!但她是在哪里听过呢?

“娘亲都告诉我了,当时若不是筝姐儿有勇有谋,救在下于水火之中,在下如今早就惨死在刘秉手中了。”

刘秉?宋铮眼睫一颤,将记忆拉回到谷岭县,终于追溯到关于“舜华”这个名字的印象。

若是她没记错,这位“舜华”,应当就是胡家村地主李大贵的儿子?

“啊哈哈,舜华,我想起来了。”宋铮干笑两声,上前打量他几眼,佯作熟捻道,“真巧啊,你怎么到这里来了。”

“最近正值春闱,舜华不才,却也寒窗苦读十余年,希望能趁此机会进京赶考,博得一个好名次。”

之前闲聊时宋铮也听沈尧和宋尚提起过,今年是新皇登基之后第一次举行科举考试,全国各地前往京城赶考之人数不胜数。只是她没想到,在这里竟也能遇到原身的熟人。

思及此,宋铮露出一个宽慰的微笑,“舜华兄读书勤勉、手不释卷,定能蟾宫折桂金榜题名。”

“借筝姐儿吉言。”李舜华笑着抱拳,“筝姐儿离乡之时,舜华身体抱恙,未能送行。不料今日能在此佛门圣地相遇,实乃天赐之缘。”

“是呢,离开村子这么久,李夫人身体可还安好?”说到这里,宋铮眼中闪过一丝怅惘。

离开这么久,也不知道石婶怎么样了,还有小碗叔叔,如今还不知道身在何处。

“家母很好,多谢筝姐儿挂念。”李舜华歪头打量着宋铮的神情,接着道,“石婶也很好,一如既往的中气十足、孔武有力。”

宋铮“扑哧”笑出声,“那就好。”

两人正说着,却见阿玖又从屋内探出头来,一脸幽怨地看着宋铮。宋铮无奈地摇摇头,向李舜华介绍道:“这是我友人,阿玖。”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