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37薯种(2 / 2)

加入书签

据记载,玉米早在几十年前就已经传入了大魏,但是没有朝廷为主力的推广以及分种,在闭塞的古代环境中,根本无法体现出它的价值。

而红薯土豆也早就传到爪哇吕宋之类的地方,却没有得到广泛的引进,所以宋时才专门委托海商去找。

只有常年在海上飘着,触角早就伸展到了苏门答腊甚至印非大陆的海商才最能勾连起千万里之外的信息渠道,找到她所想要的东西,只是那样的话,时间就太久了。

宋时的脚步很快,跟在她身后的两个护卫倒是有些惊讶,因为宋时一向有些老成持重,年少位高,事物又繁忙,因此很少有这么情绪外露的样子,倒显示出几分少年人的活力起来。

好在现在的永明城只是个巨大的工地,所以才修好不久的蓬莱阁和都水监的办公处并不远。

等她找到那群海商的时候,王恒宇一群人已经在蓬莱阁买疯了。

一人高银镜!!买买买!

方便运输手掌大小的装饰镜!更要买买买!!!!

千里眼!买买买!!!

放大镜(老花镜)!买买买!!!

玻璃摆件,镶嵌画!买买买!!!

彩色屏风!!买买买!!!

那些什么彩色玻璃珠之类更是不要钱一样,必须买买买!

还有压仓的水泥,以及人参皮草之类的特产更是不能少。

主要是宋时的玻璃制品,相比番商的玻璃,纯度更高,颜色更鲜艳,造型和工艺也更加精细,而且最重要的是!价格只是番商的零头,还能大批量的进货。

王恒宇已经快忘了之前说王家从不买外船的话了,正在考虑要不要明天去港口附近的造船厂去看看,如果有适合的买上一两艘也算不错。

趁着现在还没有多少人知道永明城的玻璃价格,他才能赶在岭南沿海地区西洋玻璃价格依旧高昂的时候狠狠的赚上一笔,赶的就是时间。

宋时好不容易找了个机会打断了王恒宇的扫货。

虽然永明城赚钱很重要,但是她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