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3章 看店日常(2 / 2)
谢岩这才点头:“是了,那种书还是不要拆了。
但是陆杨想看看他怎么拆:“我看你喜欢哪个,不喜欢哪个,觉得无聊的有哪些。
谢岩不吭声,穿好线,又来整理书页和稿纸堆。
纸张都是新的,再翻看一回,确认顺序就能对齐,沿着书页上的孔洞下针定位,再来钻孔,然后慢慢缝。
陆杨哼哼两声,把这事记住了。
他俩有空坐着闲聊,也说说去杂货铺的事。
家里日用品要添置一些,牙粉用完了,陆杨以前是用枝条刷牙,也会嚼树皮,嫁过来以后,跟着谢岩用牙粉,习惯以后,就不习惯枝条了。感觉太硬。
买牙粉的话,再把牙刷买几个。他初用牙粉,手上力道大,牙刷的毛很快磨秃了。谢岩还带了牙刷去私塾,回家也没带回来。也要买。娘的牙刷估摸着也该换了。
除了牙粉,陆杨还想买些皂豆。洗衣洗澡都用得到。
据说胰子洗得更干净,他要再买两块胰子,如果有加了香料的,也买一块试试。
谢岩在私塾上学,人在外面
,各处体面细致一些,在外头能顺当点。至少看起来不好欺负了。
然后是各类杂物,刷锅洗碗的瓜瓤用完了,竹刷也要再买两个备用。
梯子已经添置了,鸡毛掸子得买个大的。
现在用的是家里使的小掸子,拿到铺子里使,小小的,除尘费劲。
另外要去一趟纸墨铺子,他要给谢岩买个大砚台,以后回家,就不用把砚台背来背去的。
就看他今天一次的耗纸量,也得买个三五刀纸放着,有空就给他裁成书本大小,方便他随拿随用。
都说好墨有香。谢岩好久没用过好墨了,给他买一块墨锭。一块墨锭能使好久,他平常来了兴致练字,可以配他那支好毛笔用。
再是陆杨答应过弟弟的,等他们学会写小字了,就送他一套文房四宝。
距离他们学认字有两个月了,不管会不会写小字,他都买了送过去,以作激励,让他们学字热情更高。
和读书写字相关的东西都贵,初学者使用,陆杨打算配个耐用的好砚台,余下的就买普通一些的。再送几个大账本过去,拿一把新算盘,预祝他们生意红红火火。
谢岩听了,就跟陆杨说:“砚台不用买,回头去找乌平之拿两个,他书房里好多这种东西,买了用两回就不爱了,他喜欢摆弄这些玩意儿。
陆杨迟疑:“这样好吗?
谢岩点头:“没事的,他用不完,之前跟我提过。前阵子,他看我用的东西都质朴,没什么花样,就说也要用普通的纸墨,这样不分心,能好好学习,就买了一堆纸墨放着。他用惯了好东西,纸太糙,墨太水,他字都写不顺溜,最后还是给我用了。
陆杨:“……
他垂眸想想,记起来了。谢岩入学的时候,只从家里拿了一点纸墨,他还说用完了再添置。
他再看看桌上的稿纸堆,心中叹气。这事是他疏忽了,低估了谢岩的用纸量,只怕乌平之早就察觉了。
也是苦心,想出这个法子,送纸墨给谢岩用。
陆杨讲给谢岩听,谢岩缝书的动作都顿住了。
“啊,我还是太呆了。
谢岩想了想,想不出来乌平之是不是有多的砚台。砚台贵,便宜的都要几钱银子,能省还是省。
他说:“改天我去他家找他,看看他功课,顺道看看砚台。
陆杨兜里有钱了,就想谢岩珍惜一下好友情谊,谢岩听他的:“那
我不去看了。”
下午还有些时辰熬谢岩缝好书就来做功课。
私塾的课业还好他们这批秀才都在准备今年的科试。
童生试是三年两考秀才的岁试与科试则与这两考同期一般与院试挨着。
岁试是对秀才学问的考试、评级科试是拿乡试的入场资格。要么秀才们先考要么童生们先考。考场和题目形式都差不多。到院试时考官是学政亲临比县试和府试严格。考期就看学政到县的日子一般会提前一个月出告示让学生们准备起来。
题目相差无几谢岩准备起来就容易。
他跟陆杨说:“在我看来从乡试起才算是正式踏入科举场。科举说是抡才大典在乡试之前的考试却非常刁钻。《四书五经》里选句子原句子也能出题但这个题很难答得出彩最简单的才最难。截取上段或者截取下段的次之两个句子胡乱拼凑的也有这两类题型我觉得难度差不多。这些年看下来其实就是考的文思敏捷看答卷人有没有急思、巧思文笔差不多过得去韵脚能压上格式再无错漏八成能取中。
“到了乡试就会考一些和选拔人才有关的东西了。《四书五经》在第一场第二场则会有判、诏、诰、表等题目后三样是选其一。要考生文理优长也要看他们是否适合从政。这处答题其实也有窍门
他说到这里铺子里没闲人陆杨都赶紧捂住他的嘴巴。
“阿岩可不能乱说。”
谢岩眨眨眼点点头陆杨松开他的嘴巴让他省一些话头再讲。
省了话头谢岩就说第三道:“第三道题是试策殿试之上也是策问天子问学生答。乡试开始有策问题后面的会试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春闱也考策问。再到最后的殿试还是策问。”
越往后文章题型反而越不刁钻对考生是否适合当官的考验会多起来。
经义题里对考生的思想考问多过他的文章巧思。
陆杨听得心里七上八下的他觉着谢岩不大适合当官心思太浅了人也单纯没心眼又不够狠。
谢岩似乎看出他的忧虑勾唇笑了下:“朝廷也需要读书人的我跟乌平之聊过了他跟我说历代很多状元榜眼都耗在了翰林院里一身抱负无处施展。我觉着这里不
错,我喜欢。可以看很多书,也没什么油水可以争,勾心斗角少,要是能让我拆书就更好了。
他说着,也叹气:“梅先生说外头的厉害书生很多,我不知道我出去以后,能排第几。
要去翰林院读书,可不容易。
说完,他还安慰陆杨:“其实我挺聪明的,你之前处理村里的事,点我几句,我也能跟着你的思路走,想出法子。这一回有了经验,我知道我的短处在哪里,明年之前,我会多多用功,好好钻研。高了不敢想,举人一定考上。
陆杨不懂科举读书的事,听完先给予肯定,再是夸夸,心里把这些东西过一圈,大致能懂。
再往上考,什么策问、什么诏判表,一听就不是《四书五经》相关的东西,书难找,文章难寻,学起来困难。
陆杨盘算着,他可以跟金老板有个合作,银钱上多让利一些也没关系,但要金老板帮忙,多找一些文章来。
这事要见见乌平之再说。乌家本来就会在京城寻摸文章,金老板再厉害,也就是个县城的小书斋老板,以生意来说,还没乌老爷厉害。只是开着书斋,认得的书斋老板多,说不定有好门路。
再是张大人那里,找个机会,看看能不能搭上关系,送送礼。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