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98章 吃酒(1 / 2)

加入书签

陆杨回县的时候正赶上端午,他连着忙了好几天,直到初七才有空备酒。

他跟乌平之说了端午节再聚一回,两边都忙着生意、人情,还没聚上。

现在他空出手了,乌平之也去上学了。他就让谢岩把人请来家中吃饭。

搬家之后,他们的小家离私塾很近,中午就能过来吃一顿。

府城之行,乌平之很照顾他们,各处都安排妥当,又给他们介绍了生意。这回吃饭,就是好友聚聚,不谈公事。

乌平之回到私塾,就进入了认真学习状态,起得比谢岩早,睡得比谢岩晚,吃个饭都要拿本小册子背书。十分刻苦。

距离乡试只剩一年,他一刻都耽误不得。

陆杨还想叫他中午跟谢岩一起回家吃饭,他料理饭菜,荤素搭配着,时不时炖个汤,把人招呼好。看这情况,乌平之是没空过来了。

来回两刻钟的路程还好说,关键是到好友家吃饭,总要寒暄聊几句,这一趟耽搁着,他能少背一篇文章。

陆杨又想着,财神爷有钱,不会亏待了肚子,便没强求。等家里炖汤、做好吃的,再让谢岩捎带一份到私塾。

因他实在刻苦,谢岩也被带动了。

人不能骄狂,不能因现有的成绩沾沾自喜,自满自得,止步不前。

他还要写《科举答题手册》的后续内容,前几天忙着的时候,中午便没回家,只晚上回来睡觉。

今天中午回来过后,他也说中午不回家了,早出晚归,在家吃两顿,睡一觉。陆杨也省心。

两处离得近,陆杨到私塾找人方便,点头应下了。

这顿饭结束,他想抽空去一趟黎寨,顺道回陆家屯看看两个爹。

都跟铺子里交代妥当了,陆柳跟黎峰来了县里,正好再摆一桌。

铺子还开着,要到下午关门,这桌酒就定在晚上。

正好家里地方大,陆杨留陆柳跟黎峰在县里住一宿。

陆杨把弟弟的手抓着,把他两条胳膊都抬起,看看他的肚子。

陆柳圆润了一些,肚子却不怎么显。

陆杨怕他补太过,嘱咐他说:“平常吃饭不要贪嘴,补身子的东西间隔着吃,不要总是吃,补得太好,孩子大了,不好生。”

陆柳笑眯眯点头:“我知道的,我现在已经不馋肉了,山里好多山珍特别好吃,时蔬也都出来了,我每天能吃好多以前没尝过的东西,补身子

的汤都没空喝。”

他孕吐厉害,太腥的东西也吃不下,家里还没炖过几次汤。

他还有个会照顾人的婆婆。陈桂枝生了三个孩子,有经验,陆柳被照顾得好好的。

陆杨也就嘱咐这一句,旁的经验他没有。

他们这回到县里,把顺哥儿一起带来了。

顺哥儿还第一次到陆杨的铺子,他人老实站在大哥身边,眼睛里写满好奇,想到处看看。

陆杨给他拿大肉包子吃,也给弟弟拿了两个。

小包子好卖,但大肉包子啃着才香。

黎峰到县里,车子不空。

山珍多,他都拿了一些。这些货大大丰富了陆杨铺子里的食材种类。

山珍跟时蔬不同,好些饭馆都来拉货,出货很俏。

陆杨手里有银子,一并结了货款。

包括之前黎峰送来的粽叶,他按照市价,一文钱两斤的价格结算了。

铺子里现在住着陆林两口子,他们说话,就到之前赵佩兰住的小屋里。

炕还在,桌椅没搬走。炕上铺着竹席,摆着炕桌,一伙人可以坐上面说话。

陆柳到炕上,就想靠着柜子。他懒懒的,不大坐得住。

但要黏着哥哥,上炕就拍拍身侧的位置,让陆杨过来坐。

谢岩在上学,黎峰不想跟过来,陆杨说有正事,他才跟过来,就拿了张椅子坐。

顺哥儿两头都看看,陆杨朝他招手:“过来这儿坐。”

顺哥儿就也上炕了。

陆杨先说了个好消息:“山菌生意谈成了,有两个游商、两个干货铺老板,还有一个大酒楼老板要货。我按照最低数量计算过,第一批货有个一千五百斤。”

这个消息振奋人心,满屋的颜色都亮堂了,陆杨倒杯茶的功夫,再看看其他三人,感叹道:“原来容光满面是这个意思。”

陆柳接了茶水,捧在手里没喝,对这个生意很好奇,问他怎么谈的:“什么价钱?他们来拿还是我们送过去?都要哪些菌子啊?”

他问了,黎峰跟顺哥儿就看着他们兄弟俩。

陆杨跟他们细细说来。

“这个生意谈得很顺利,我们约好吃饭,菜都没上齐,他们就各自说好了要多少货。是看在财神爷的面子上见面谈的,再就是阿岩的科试成绩好,他们提前交好一番。以我这儿的出货量来说,他们五家凑一起,才要一千多斤,实在很低。正常来卖,最多两三个月就卖完了。所

以还能有下一次的生意。

陆杨要做这个生意,对山菌也有一定了解。

端午前后,迎来雨季,大量山菌才迎来生长期。往后的七月、八月、九月才是采摘旺季。也会有更多种类的菌子进入市场。

开春的时节,菌子种类少,有一些,但不足以满足他要的货源种类。

三月里有竹荪,这是好货。

冬到春这几个月,有黑松露。这也是好货。

再就是黎峰那边收山货持续的时间久,寨主也发话了,很多人把家里的存货拿出来换钱了,有些还没到季节的菌子,他们也收到了。可以满足这一批生意的需求。

返程路上,他们算过几次账,这批货能拿到一百三十八两四钱的货款。

运到府城的货会收关税,税率为二分,有个二两七钱多的银子。

算了关税,再把商税一并算了。商税三十取一,要个四两六钱多银子。

余下的,成本约莫六十两,还能有个七十一两的利润。

这笔生意谈成,他们两家就要聊聊合伙的事。

陆杨没办法兼顾到太远,他从黎寨收货,再让黎寨人送到府城,让他们去交货,怎么看都感觉很不对劲。

两家人合伙,这事就好办了。黎峰家里出人出力,陆杨牵线,出个人脉关系,谢岩再努努力,把这头稳住。两家分红。

陆杨办事,不喜欢含含糊糊纠缠不清,尤其银钱,生意之前就谈清楚,定下以后,出货拿钱,回来分账,没有旁的话好说。

收山货累,尤其要销往外地,最好是干菌运货,这里晒制处理都要时日。

还有些干菌需要切片晒,又是一道工序。

货量大,意味着只靠他们家是忙不过来的。

而去府城,显然也是要请人的。

陆杨计算过,他拿三成就够。

这些杂七杂八的支出,应该有两成左右。算下来,弟弟跟黎峰只占五成多点儿。

陆柳听见他跟大峰比哥哥占得多,忙坐直了,看向黎峰。

“大峰,你算算?

从他们往铺面送货开始,陆杨就没有压价,尤其是野味和菌子酱,基本就是收个摊位费,挣个人气。

山菌生意能做大,怎么还只分这么少?

陆杨下炕拿了算盘和纸笔,让黎峰慢慢算,再坐回来,跟陆柳讲细致一些:“傻弟弟,听说过一句话没有?亲兄弟明算账。这个生意,我拿三成才是合适的,你们

收货、理货、晾晒处理,要出人出力,还要请人帮工。这生意做到府城,还要你们去送货。我这儿谈成,靠着人脉关系拿你们三成,我就觉着差不多了,再多,伤我们兄弟感情,我拿着也不安心。再少,以后这处人情维系起来,我就觉着累,不值当。三成就正合适。”

陆柳也掰着手指算账,他心算能力没练出来,多个零头就算不清,过会儿,他算出大致数额。这回能挣七十一两银子,三成就是二十两左右。

二十两,听起来不少,可跟他们比起来,就不是很多了。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