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158章 我出钱(2 / 2)

加入书签

陆柳跟顺哥儿互相理理衣裳到了外头还拿小铜镜照照脸蛋。

陆杨打趣他们:“怎么不

抹抹胭脂和口脂?

陆柳抿抿唇,略略心动,想想待会儿要出的汗,止住了想法,拿了一把小蒲扇在手上。这便能出门了。

陆杨再问贺夫郎要不要一起去,“我们就逛逛,不买什么。明天开大集,我们还没见过,先去看看。

贺夫郎也没见过。他想想婉拒了,他要省点体力。

陆杨不再劝,三人戴上大草帽,往衙门附近走去。

陆柳路上很激动,他跟陆杨和顺哥儿比划,说着黎峰昨晚上告诉他的事情。

“说天上都用布料遮阳,用的素罗布,就是哥夫做书生袍服的料子,四两银子一匹的那个布。大峰说有好多颜色,太阳落上头,照到地上的光都是彩色的,可漂亮了!

别提顺哥儿了,陆杨都睁大了眼睛。

“这么阔气?

陆柳“嗯嗯点头,说:“这些布都要送给客商的,白送!大峰昨晚跟你说了摊位的事,我还说我们能不能得到这些布,他说没可能。这些布料,是谁花钱最多,就都赠给谁。

刺激消费?陆杨把这个法子记下了。

陆柳再说商号有多少,摊位有多少,摊位都是按照时辰出租的,陆杨更是点头。

如此一来,不到最后一天,客商们的消费额不会固定,随便采买一单,就是上千两白银。排名的变化非常快。

陆杨问:“他们会知道自己花销的银子数额排第几吗?

陆柳回忆了下,摇头道:“没听大峰说,可能不知道吧。

顺哥儿急忙忙插话,努力加入这个话题。

“杨哥哥,要是你,你怎么送布?

陆杨反手捏他脸蛋:“谁让你考考我的!

他早没想,突然被提问,一时没有想法。

陆柳低低笑起来,挽着陆杨胳膊,把他拉向自己。

“哥哥,还是我机灵吧!

顺哥儿瞪大眼睛,也不与他抢,陆杨在哪里,他就黏到哪里。他说:“大嫂,你怎么这样?

陆柳没咋样,他就是问问,问问而已。

三人说说笑笑,到了民富路附近。

在大集筹办以及开市期间,这里清场,不能有小摊贩在,商铺则是正常营业的。

因查验期间,也会捉贼,等内场布置完,普通百姓都会绕道走,往来的只有参加大集的商号。

他们就近住店,把样品货物带过来,只等着开摊。

陆杨带着两个弟弟,在外张望。

在大集主场地附近众多的小集市已经提前开起来小摊贩们密密麻麻多数是卖绿豆汤、酸梅汤、银耳汤的还有凉茶、解暑茶。

这些人在府城多年对于每个季度的大集了如指掌。老板和伙计们忙起来没空吃饭把馒头饼子塞嘴里都没空咬一口还赶着吆喝呢!

这时候就要多卖茶水。小摊贩就带两个炉子烧水都烧不及。一个摊贩不够于是又有街连街的小茶摊支起来。尤其是夏季。

别的季节以各类汤、粥为主。

夏季时会有多种口味的茶水。最贵的是银耳汤给老板们吃的。

因离得远这个距离平视过去都能看见铺在头顶的布料。

陆杨又一次惊到了。这场面不亚于他第一次到码头集市的震撼。

摊位已经划分出来占了明早开市时辰的商号都在摆货、看样子。来来回回走着看显不显眼。

有人把货摆得高高的还要看看搭的高台结不结实。

一眼看去天上是彩色的地上是热闹。

他们站在原地还常常给伙计们让路。

这些人或是抬着货或是抬着酒还有人是抬着桌子把查验不合格的桌子换了。

三人里最惊讶的是陆柳。

他来到府城以后连码头都没去过。上街逛逛只知热闹。原来没有最繁华

他前阵子还去扯布了布庄里展示出来的布料都没眼前这条街上挂出来的多。像这样的街道还有好几条。

身后传来祝贺声:“隆昌商号李老板请大家喝茶!祝李老板生意兴隆财源滚滚!”

三人回头看去有个茶摊子被包场了。路过的行人伙计听见这话都围了过去说一句吉祥话换一碗凉茶。

有一个起头别的商号老板听见也拿银子包场一时之间祝贺声此起彼伏。

陆柳看见了这样小小一个茶摊子不过三五壶茶水竟然能收八钱银子。

“哥哥我也想来卖茶……”

陆杨让他别想“想挣钱跟我一起来卖菌子。搞完以后你就能开饭馆了!”

陆柳听到这个心都提起来了。

他不知大集会不会受到影响怕波及无辜恰好倒霉的是他们。

顺哥儿问:“我们要是来卖菌子摊位在哪里啊?”

陆杨猜着应该就在民富街八条主街之首。

毕竟摊位都

定出去了,洪家能给他的,肯定是自家的摊位。

以洪家的财力和主办的地位,在民富街占几个摊位,再正常不过。

陆柳听着摇摇晃晃,路都不稳当了,要挂在陆杨身上。

“天呐……这么多摊位,能挣多少钱……”

陆杨算不出来,他跟乌老爷聊过很多,没详细说到这个。

“晚上我跟你哥夫要去找财神爷,我再找他打听打听。现在还要考虑一个问题,我们就算要来卖货又怎样?码头也没多少存货。再好的机会,也就清个库存。”

陆柳的心都痛了。

这种有钱不能挣的感觉太痛了。

顺哥儿也走不动道了,跟着挂到了陆杨的胳膊上。

陆杨左右看看,挑了一间酒楼,带他们进去坐。

遮阳布都挂上了,不必问二楼包间,他们就在一楼大堂坐。

顺哥儿去过码头集市,知道那里的存货数量。他们家定居府城以后,山寨送货勤。过了端午之后,是三队人送货,错开日子,匀算下来,约七天来一次。

现在铺面和仓房里,能有六千斤山菌。

陆杨摇头,“这不够。”

在码头上,遇见一个大客户,都能五百斤、一千斤的走量,到大集上,应该是一千斤打底。

货物需要宣传,以前府城没流行菌子菜,大集之上也就没谁卖山菌。现在菌子菜扬名了,他们再来叫卖,听见吆喝的人,总会来问问价。

山菌好运输,他们都切片了,不是易碎品,少量沾水也没事。不论是走陆路,还是走水路,这都是很好带的。

要来大集上,得要翻倍的数量才行。

陆柳掰手指算数,震惊道:“一万两千斤?”

陆杨点头,“菌子菜流行一年多了,至今还卖得火热,我们的铺子开在码头上,开门就有生意。凡是出门吆喝拉客,说是卖菌子的,客商们都要来看看,开口都是吃过菌子菜,好吃、难忘。这样少量多次的带货出去,大多数客商的回购量都有增加,甚至翻倍。有部分走陆路的客商是不到码头去的,他们多地奔波,只赶大集。这些人都会提前来,肯定也吃过菌子菜,我们要是来卖货,他们八成感兴趣。半天的摊位……可惜了。”

如果都是小气鬼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