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202章 状元(2 / 2)

加入书签

他师父讲过当今天子的行事风格,但在教他的时候,从未说过哪种文章好,只常说过一件事。

落笔作文,不在新,不在奇,在于心,在于骨。

谢岩喜欢这句话,他喜欢由心而发的文章,有血肉,有风骨。这样的文章会不够完美,有瑕疵,却会给人极深的印象。

最后一场了……

谢岩闭闭眼,选择了“完美”,随大流。

这篇作文誊抄完,谢岩感觉自天上落下了一件纱

织的衣裳。它会随环境变色,无影无形。那么轻,又那么沉重。

他直到现在,才发现他有了成长,是个大人了。

殿试考完,从角门离开。

只一天的考试,他比考九天还累,回家就倒到炕上,从衣裳里掏出他的荆棘福牌。它的意思是,身有锋芒,心无尘埃。

殿试成绩又要两天,谢岩收拾好心情,把他想写的文章写下来,又迅速烧掉了。他记得就够了,不必留档。

在他们上殿听殿试结果的时候,府城的家中来人报喜。谢岩考中进士的消息传遍三水巷。

家里热闹不断,登门送礼的人比取中举人时多了十倍不止。来来往往的游商,听见消息都要来凑个热闹。

陆杨没出去躲清闲,他喜欢这份热闹,听着心中欢喜。

家里摆酒庆贺,他在书斋里也搞了个“读书会友,连续十天,来书斋看书不用钱,借着谢岩扬名的时刻,让书生们都知道他们书斋,来沾个喜气,一起传名府城。

两地隔着路程,他们摆酒庆贺的时候,谢岩得知殿试结果。

他得偿所愿,被圣上点为状元。

考完以后,才是忙碌的开始。

谢岩作为状元,要领着一群进士们,穿上大红的进士袍服,叩拜谢恩,又上街游马。一天有一天的事,要吃琼林宴,要去鸿胪寺学礼仪,要接赏赐,拿朝服冠戴,要上表谢恩,要去拜谒孔子庙,更换朝服,从此是官身。

谢岩这辈子没有长期跟这么多人打过交道,忙得他灵魂脱壳,只剩一个躯壳在路上行走。

等这些事情告一段落,他再回神,还有人恭贺他连中三元,一下又把他拉回刚得知成绩的那天清晨。

殿试结束,意味着科举结束。

他完成了一项重要任务,人生要进入下一阶段了。

可能是要跟好友们分离,而家人们都不在身边,谢岩又很疲于应酬,很难高兴起来。

他们一行人,他是最早离开京城的。他要回家。

盛大先是第二个,他是二甲进士,可以考馆入翰林。返乡祭祖后,就会回到京城了。

季明烛是第三个,他被分到兵部观政。这是出乎意料的结果,他因此在京城多留了一阵,返乡祭祖过后,也要抓紧回京。

最后离开的是乌平之,他被点为一个他们都没听说过的县城的知县。择日上任。离京后不再回来,先去吏部,又有一番应酬打点。

来时同行一路,返乡时零零落落。

三月中旬,谢岩等人在考殿试的时候,府城又迎来了一场大集。

他取中进士的消息传回府城,本次大集都没怎么费劲,就占到了一个摊位。还没到雨季,商号的菌子储备不足,让陆杨大感遗憾。

他们之前有过尝试,可以跟其他作坊、商号谈合作。别家供货,他们卖。

陆杨后来又跟洪楚聊过,能把货源的来路摆在明面上。他们挣个信誉钱。

信誉要多年积攒,一开始会很坎坷。

他把弟弟他们都叫来,一起商量过,决定就挣信誉钱。

开始坎坷一些,慢一些不要紧。他们现在也没有足够的人手去承办。刚好一起发展,事业起飞,人员到位,才接得住大财。

走信誉担保的路子,他们商号以后做旁的生意,入股或者自家开作坊,也能更好的让客商们接受。

大集是忙碌的,里里外外都有奔头。

谢岩启程返乡时,家中又来人报喜,恭贺谢岩取中状元。

这下别提往来游商了,城内乡绅、大小官吏,都上门祝贺。

登高楼的余老板上门下帖子,要给谢岩摆酒庆贺,只等他回家。

余老板是他们来府城后的第一批客商之一,也是他示好,以登高楼的名气,带着菌子菜扬名。直到现在,还固定拿货,商号卖蜂蜜,他也拿了不少。

陆杨直接答应了,不耽搁余老板做生意,只说到时会提前递帖子订座。

和谢岩的心情不一样,他在京城高兴不起来,家里却非常喜庆。

陆杨挺着大肚子,里外走动不方便,就坐屋里这这那那的指挥。

还没返乡,先在公爹牌位前祭拜禀报。香火要给足,收拾些酒菜,买些香烛纸钱。

考中状元,家中门庭彻底要改了。这房子是租来的,不能改。外头要留人,辛苦一下黎峰和罗二哥,还要从商号里叫些伙计过来支应。

这时候报喜的人很狂热,也不知他们激动个什么劲儿,窗户门槛儿都能先拆了,也不管房子是怎样的,先改了拿银子再说。大喜的事情,不好跟人吵架,只好他们自家防着点,看见有人带着家伙事来,都拦一拦。

三年出一个状元,但百年才出一个□□。谢岩的状元跟别人的状元不一样。

以后当官能走多远,他们不考虑。趁着名气在,里外都沾沾光。

他的书斋不用提,以后少不了状元

墨宝、状元笔记、状元文章等东西。

弟弟家的酒楼也可以先筹备起来,买不起就租个铺面。不想去街上,就让海有田跑一趟牙行,让蔡管事帮忙找一找,看看书院附近有没有合适的饭馆,要大一点,气派点。

他们在赶考的季节来府城时,饭馆酒楼的菜单全有“状元

就开在书斋附近,以后就往外吹牛,说他家状元郎就是吃这些东西,才养出的好脑子。附近书生们怎能不心动?

商号就算了。往来游商已经贺喜过两回,这种事情,要适可而止。捧得太高,对他们都不好。

这时候要趁机办族学。拉拔乡里亲戚。

谢家人丁少,祖坟在那里,要让亲族们沾到光。

改换门庭,祖产要再添置一些。一并盖个族学起来。

要留些屋子给孩子们睡觉,一家起来,两家都带一带。陆家屯的孩子们和黎寨的孩子们,都送过去上学。

束?要交的,会比城里低很多。

这不为着挣钱,要控制一下人数。否则他们承担不起。供读可不是小开支。

往外说着计划,陆杨深感谢家人实在太少。

老家那边要是留几个谢家族亲,这事才叫真喜庆。现在从他们这一支开始发展,要几辈人开枝散叶,才能成为大家大族。

陆杨摸摸肚子,心说两个孩子还是有点少了。他怎么就不能生十个八个呢?

这样孩子们长大了,这里有,那里有,怎么都够使唤了。

要紧的事情安排完,余下就是家中琐事。

门庭改不了,贴些皱纸红花,里外喜庆些。家里收拾收拾,多备些柴火,连日烧着热水,菜也买得多,只等着谢岩回家,给他接风洗尘。

忙着忙着,生辰过了。

进入四月,陆杨的肚子很大了,他平常走路都看不见地面,要人扶着走。

可能是连着两个好消息冲的,他这阵子状态极好,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