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阿珩(1 / 2)
袁太后入灵福寺清修已有一段时日。
她是信佛之人,自入了寺中清修后,更是整日素食斋饭,虔心礼佛念经,在佛堂前一跪便是一整日。
“阿弥陀佛。太后娘娘,夜已深了,您还是早些歇息。”主持怀真大师朝她行礼。
袁太后手中的佛珠一顿,隐隐生出忧容,长吁短叹道:“哀家罪孽深重,也只有在佛祖面前,心田方能得些自在。”
怀真的声色沧桑而空灵,不辨年岁:“历观乱世,源本错位,多少阴阳倒置、冠履倒易之事。依贫僧所见,太后爱子之心深切,无需太拘泥于偏颇之论,试问神佛之外,孰人又能无失公允呢?”
“他们对峙十年,虽水火不容,可谁也不饶谁,彼此尚能周全。如今一个是皇帝,一个是弄臣,哀家的偏颇还有什么用?倒情愿他们还像先前那样斗着。”
她实在不忍心看两兄弟如今这般,以强凌弱,又无能为力插手,才会答应裴珩的提议,提前出宫前到灵福寺住上一段时日。
“娘娘,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各自为营,到头来难免两败俱伤,而今他们许有机缘化解前怨,也未可知。”
袁太后思忖着眉心一低,愣了一下,笑道:“多谢大师提点,可哀家仍??”
霎时,寺外当空劈下一道惊天春雷,震彻山林。
袁太后一慌神,吓得手中佛珠掉落,遍地而走。
她捂着胸口,喃喃念叨“阿弥陀佛”,好不容易稳住心神,再抬头看向面前佛祖时,又不由害怕地“啊”的一声凄叫,彻底瘫软在地。
殿外的侍卫闻声忙冲了进来护驾,可见她的身边并无什么危险,可那樽高数十米的金色大佛,眼珠子中竟诡异地留下了两行血泪!
众人皆惊恐茫然,不敢靠近那佛像前:“这、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
“皇上,近来各地不少寺庙皆出现了‘金佛泣血’之象,前夜灵福寺亦发生了同样的怪异之事,据说太后当时也在场,受了不少惊吓。此事已在民间传开,甚者,还有几地发生了百姓骚乱……地方官府无法坐视不理,又不知如何处置,故而请示朝廷,还请皇上定夺!”
一上早朝,鸿胪寺的官员便急着将此事呈报上。
裴珩这两日坐在龙椅上,总是容易走神,他过了会儿才想起接话:“金佛泣血?朕没听过,可有什么讲究么?居然会引起民乱。”
“回皇上,古书上曾有载:‘世间有大冤不得雪,苍天不可期,故神佛泣血而鸣。’据传千年前商殷亡国,便频现此异象,实为大凶之兆……”
“大凶之兆?”
裴珩听言微怔,不知怎的就联想到了谢瑾那日说的“别条路”,不由暗笑:“装神弄鬼。”
说着,他撑肘倾身,刻意放话质问殿上所有人:“那诸位爱卿觉得,当今世间,还有什么大冤未雪?”
所有人心知肚明,但面面相觑。
韦廉素来正色敢言,他见无人应答,便上前一步,道:“皇上,早年民间就有关于谢云的传闻,说他神勇异常,百战百胜,因其并非普通人身躯,乃是佛祖座下灵童转世。而康太师前两日已提请重审当年谢云叛国一案,却因审刑院大火而无从进展,金佛泣血正是在此之后,恐怕,是天遣!”
殿上低哗:“天谴……”
不等裴珩表态,司徒钊先冷不丁地笑了一声:“本相先前怎么不知,韦尚书居然也迷信这些鬼神之说?”
韦廉鼻尖低嗤,意有所指道:“年轻时是不信的,可年纪大了,倒觉得鬼神有时比人要可信上几分。”
司徒钊不愠反笑:“那依韦尚书所见,朝堂是非应了这‘天谴’不可了?正如皇上所说,要真是有人在背后装神弄鬼,造出金佛泣血的假象欺瞒世人,又当如何啊?”
韦廉一时应答不上来,也只得皱眉。
康怀寿持笏,不紧不慢道:“皇上,我朝自雍元皇帝起便礼重佛教,广修佛寺,礼待僧人,上至皇亲国戚,下至寻常百姓,佛教徒甚众。而今朝野内外关于‘金佛泣血’的谣言四起,使得人心惶惶。装神弄鬼之人是要查,可如若不能顺势先应了这‘天谴’,彻查谢云案,拖延下去只怕会引发民暴。皇上,眼下平定骚乱、安抚人心才是头等要紧之事??”
几个北党朝臣也在其之后附和,南党随之驳斥了几句。
可他们多是口舌之争,都没切中要害。
裴珩听不进去他们吵什么,也不大想听。
他戴着天子冠冕,装模作样正襟而坐,却又分出了神,结合方才康怀寿所言,倒是逐渐悟明白了神佛异象与谢云翻案之间的联结所在。
可没想到,脑海中竟是以那个人温柔坚韧的声音说出来的:
“金佛泣血是不是人为,并不是关键,几滴血泪便能激起千层浪,引得谣言不止,恰是因为神佛之说给了百姓一个重新为谢云伸张冤情的出口……”
“朝廷连年败仗,屈居于北朔铁骑威慑之下。世人怀念昔日的北雍盛世,亦缅怀谢云,他们会借此机会拧成一股绳,替谢云讨回公道……”
“夫民者,不可欺。”
“善用民意,阿珩,这才是我真正的办法……”
他的姿容、神色,还有唇齿间呼出的香气,都无比真切地浮现出来。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