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242(1 / 2)
型的丢了西瓜捡芝麻,实在有些可惜了。
好在那西瓜也并没有丢,最后还是被捡起来了。
虽然是无心插柳柳成荫,但也的确是给世人留下了一本儿《聊斋志异》,这就非常难能可贵了。
只是科举考试,就真的没有办法了。
按说,蒲老师的一生,在现在的这个时代看来,那是相当失败的一生。
虽然年纪轻轻就考中了秀才,但是之后连续考了四十多年都没有考中举人,考不中举人就不算正式的功名,根本当不了官……
所以,在科举考试上,他是一个大写的失败。
再说事业。
蒲老师的爸爸当年其实也跟他一样,经历过科举失败的打击,然后痛定思痛,放弃了科举考试——因为知道不适合,所以直接就放弃了,这其实也是一种勇气来着。
蒲爸爸就是这样勇敢的人。
他放弃了科举考试之后,转而去经商做生意,然后在那个赛道发光发热,让他们蒲家成为了本村首富。
不要小看这个成绩,一般人要是没有点儿经商的天赋,还真的不一定有人家蒲爸爸这么厉害呢。
反正蒲爸爸就靠着自己做生意挣下来的家底儿养活了包括蒲老师在内的好几个儿子。
他对蒲老师这个读书很厉害的儿子还是非常偏爱的。
可惜,这孩子“小时了了、大却不佳”,最后也没有中举,让他老人家含恨离世,也是一件憾事。
对此,蒲老师也一直心怀愧疚,时常为此黯然神伤,甚至暗自垂泪。
身为蒲老师的妻子,刘氏夫人当然也承受了很多压力。
甚至比蒲老师承受的更多。
毕竟这个时代女子总是要承受更多的。
她从嫁进来那天起,就勤勤恳恳,什么活儿都抢着做,可以说是任劳任怨。
不过她做的再好,也搁不住蒲老师在哪儿败坏。
特别是蒲老师在成亲了之后,还每天沉迷功课或者写小说,此外啥事儿都不干,也是让人十分无语。
虽然说他们蒲家的家庭条件不错,那也只不过是比贫苦的百姓们情况稍好一些。
要搞成那种仆从成群的家庭,也是难度太大了。
他们家也就几个帮工,很多事儿还是得他们自家人亲力亲为的。
女人们做一些家务,包括纺织、刺绣,缝补、煮饭,这些都是她们的活计。
男人们做一些体力活儿,包括挑水、砍柴、打猎之类。
本来家族里头的男人和女人们分工明确,刘氏也十分自觉地认领了自己的那份儿工作。
但是蒲老师没有认领他的那份儿。
所谓的“四体不勤、五谷不分”,说的就是他了。
而且,他对此也是感觉十分理所应当的。
毕竟,他现在追求的事业可是十分崇高的——“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这是他一直信奉的真理。
奈何家里头的人并不理解。
或者也不是不理解,是曾经理解过。
曾经蒲家上下也以蒲老师第一次参加童子试就考了一个头名回来而十分自豪。
蒲爸爸就不说了,简直是高兴得差点儿原地飞升。
蒲老师的哥哥们也是一样,甚至主动要求分担他的那些任务。
所以蒲老师就能够在一个十分宽松有爱的坏境中认真攻读。
然后他乡试失利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