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1第161章(2 / 2)
杨万有感而发完,秦虹立马就赞成,“杨万说的对,而且,这里面有部分人,一年到头能花的钱,可能没有你多。”
启长青噗呲噗呲只想笑,但还是忍不住想杠她,“杨万说的那回你不觉对?”
秦虹想了想,“大概在她夸你聪明又帅的时候。”
启长青:谢夸,还不如闭嘴!!
杨万被勾起了回忆,心思也不大在吃饭上了,只觉得心惊。
教育资源,原来从这么早开始,就已经分配不均了吗?
不过也难怪,这种时候,很多村镇里的大人还是认为,自家的小孩没必要读那么多书,还不如早早出去,跟着亲戚进厂打工,赚来的钱还多一点,甚至可以说是很多!
毕竟现在能进厂打工的,基本上都是家里头有亲戚介绍或者携带的,可不是普通人说能进就能进的,可有不少人眼红着呢。
因为进厂,干的活比农活要轻松,赚的钱,还比一年到头,倒腾家里的那两亩地来的要多的多!怎么看都是能暴富,有钱途的途径,怎么可能不吸引人呢?
至于靠读书出来,想靠打拼,能在城里有跻身之地的大学生?
是能赚钱,做的岗位也好。
但自家的孩子是那块料吗?
是的话,还用打到屁股开花也考不到双百回来?
还不如去看看,有哪个亲戚能帮自己一把,带自己跟自己的孩子进厂。
不对,不应该说现在,而应该说在杨万上一辈子,还没有年过30以前,村镇里的大环境,绝大部分也还都是这样的!
是后面,国家给多数小村镇实现了村村通的硬性计划,村子里的人出城来不再成了难事以后,眼界开阔了,才有不少村镇的农村人认同,读书,是穷人家翻身的唯一的,最方便的途径。
才会觉得说,进厂扭螺丝没前途。
因为那个时候,不少厂子对比其他行业来说,它的就业环境和薪资真的太糟糕了,进厂的性价比也就一跌再跌。
狠狠的刨了一口饭,杨万更加坚定了想要在这里扎根,发家致富的想法。
她可不希望自己和身边的小伙伴,拼了命的去读书,等拿着高文凭出来找工作的时候,就只能给想要敲髓吸血的资本家,去干996的福报。
一个月1万、2万又能怎样?
年过40,身体都垮了,还奢求什么?
奢求年过60还能再办一场聚会,然后被众人回忆童年,回忆青年,回忆中年?然后唏嘘不已?感慨年轻的时候,什么都没享受到,就要谨遵医嘱?
暗自发奋的杨万,第一个放假的周末,就去了县上考察。
在肖郝县,他们家一直都是有店铺的,但那是在老城区,账目杨万也看过,没什么特别需要关注的,流水很平,但开在新市场的那家就不一样了。
由于市场的斜对面不远处,是小县城唯一的客运站,每天来往的车辆非常多。
也使得来这里买菜、买伴手礼的外来人员格外的多。
马大姐主持的店铺,很快就迎来了爆发,每天,基本上是处于两夫妻都忙不过来的状态。
他们本来的分工是,腿脚不便的老公,站在门口当收银的,而马大姐因为能干,则充当补货的店员。
杨坡子自家老娘,则坐在门口晒太阳,跟人唠嗑,顺带充当人肉的远程监控,看着店里头,别让人偷摸的运了东西走,就连坐的椅子都是特制的,比较高。
但就这样,一人能打两的
↑返回顶部↑